碳交易市场林业碳汇供给博弈分析
本文关键词:碳交易市场林业碳汇供给博弈分析
【摘要】:运用博弈模型,探讨了地方政府碳汇供给政策与林业经营者行为之间的博弈关系,并量化分析了双方行为变化对彼此收益的影响和最终均衡收益。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购买林业碳汇积极性、地方政府林业碳汇供给扶持政策都对林业经营者碳汇供给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出全面制定林业碳汇供给扶持政策和积极构建林业碳汇需求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制定全面的林业碳汇供给扶持制度,积极构建林业碳汇需求激励机制。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GC14D101)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E148)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13H0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L10BC05)
【分类号】:F326.2;X196
【正文快照】: 近几年,林业碳汇市场广受关注,尤其是2013年6月以来,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重庆、湖北七个碳交易试点陆续开市,围绕碳交易市场相关问题一跃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在各碳交易试点,企业交易标的包括区域碳排放配额和CCER(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也就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续珊珊;姚顺波;;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的我国森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陈安平;;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6期
3 曹玉昆;陈建成;陈丽荣;;伊春国有林权改革主体行为与政策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05期
4 王枫;沈月琴;孙玉贵;;基于成本利润率的碳汇交易价格研究——以浙江省杉木林经营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2年02期
5 刘豪;高岚;;广东省森林碳汇交易供需要素分析[J];林业经济;2013年10期
6 漆雁斌;张艳;贾阳;;我国试点森林碳汇交易运行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04期
7 陈丽荣;朱振锋;;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黑龙江森工集团40个林业局的调查数据[J];经济师;2014年12期
8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年05期
9 田杰;邵腾伟;徐玫;;植入森林碳汇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07期
10 匡耀求;欧阳婷萍;邹毅;刘宇;李超;王德辉;;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松玲;姚雪晗;;安徽省森林经营碳汇技术刍议[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2 刘峰;刘红霞;梁军;张星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现状与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1期
3 贺红早;贺瑞坤;段旭;陈训;;贵阳二环林带主要造林树种碳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4 秦武明;何斌;韦善华;蔡树威;覃永华;;厚荚相思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5 张晴;李力;;我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6 姜小萍;王庶;;西宁北山土壤性质与植被关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7 汤洁;刘森;韩源;张楠;戴春旭;;白城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间序列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8 田勇燕;秦飞;言华;郭伟红;关庆伟;;我国常见木本植物的含碳率[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9 周婷婷;毛春梅;;我国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10 蒋林;林宁;莫德祥;卓宇;;桂东南低山区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昕昕;吕厚远;;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义祥;吴志丹;翁伯琦;邢世和;王峰;;7年生柑橘果园植被的碳吸存研究[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清江;;大型丛生竹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与碳循环探讨——以云南天然分布的黄竹林(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和龙竹林(Dendrocalamus giganteus)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HXL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陈红林;何芳;;湖北森林碳汇量初步估算[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0 许民;李兴江;李坚;;浅析木材循环利用的碳汇问题[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晨燕;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世玉;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廖艳;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芳;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荣鹏;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林伟;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贺旭东;万木林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碳库及其呼吸通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晓曼;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杨丽丽;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贮量及空间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8 蔡洁;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碳储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黄方;湖南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经济价值及其生态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刘贤词;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季节动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伟;陈少雄;吴志华;黄树才;;桉树人工林的固碳放氧功能和价值分析——以樟木头林场为例[J];桉树科技;2008年01期
2 张颖;吴丽莉;苏帆;杨志耕;;我国森林碳汇核算的计量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邓春朗;植树造林对减缓CO_2排放的效应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4 赵敏,周广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5 俞海,黄季q,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6 胡云锋,王绍强,杨风亭;风蚀作用下的土壤碳库变化及在中国的初步估算[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7 李长生;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0年04期
8 潘根兴,赵其国;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9 孟磊,丁维新,蔡祖聪,钦绳武;长期定量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呼吸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10 李惠敏,陆帆,唐仕敏,唐礼俊,吴千红;城市化过程中余杭市森林碳汇动态[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张敏敏;[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德荣;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什么是碳汇[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年01期
2 陈方丽;;林业碳汇交易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3年05期
3 陈瑞清;;把呼伦贝尔打造成我国北方重要的森林草原湿地碳汇基地[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4 ;中国首个县级碳汇专项基金成立[J];造纸信息;2010年11期
5 廖培涛;蒋忠诚;罗为群;尹辉;;碳汇估算方法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赵猛;潘武林;刘静;;中国未来林业碳汇市场价格机制设计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31期
7 王万军;;碳汇研究及发展探讨[J];绿色科技;2012年01期
8 严俊;;我国竹林碳汇经营模式探讨[J];世界竹藤通讯;2012年03期
9 史晨璐;;浅谈森林的碳汇作用[J];山西林业;2012年05期
10 沈月琴;王小玲;王枫;朱臻;张耀启;;农户经营杉木林的碳汇供给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劲文;乐群;刘明花;;中国各省造林碳汇潜力分析[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育林;;增加林业碳汇 应对气候变化(代序)[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3 李珊;陈昱杉;李顺龙;;关于林业碳汇基本问题的再认识[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4 于天飞;李智勇;吴水荣;;中国林业碳汇认证建设框架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于天飞;吴水荣;李智勇;;中国林业碳汇认证建设框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于天飞;李怒云;李智勇;陈绍志;吴水荣;李金良;夏恩龙;;中国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体系的构建[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林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阚如良;梅雪;孔婷;;碳汇资本在旅游融资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旅游评论2012[C];2012年
8 邓广;张旭;李增元;;三类林业碳汇活动中的技术议题与选择[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9 邓广;张旭;李增元;;三类林业碳汇活动中的技术议题与选择[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0 邓广;张旭;李增元;;三类林业碳汇活动中的技术议题与选择[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若辰邋本报记者 王代林;熊猫碳汇应对全球变暖的四川角色[N];四川日报;2007年
2 市政协委员、市林业局副局长 付毅慧;积极推进碳汇研究 拓展绿化外部空间[N];沈阳日报;2006年
3 实习记者 巩峥;公众出资千元可得5.6吨碳汇[N];北京日报;2008年
4 记者 王海燕;市民每出资1000元可获得5.6吨碳汇[N];北京日报;2008年
5 记者 李昕;增加碳汇交易应对气候变化[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陈胜伟 李燕;浙江林学院碳汇研究助推浙江可持续发展[N];浙江日报;2009年
7 吕日周 省政协原副主席、山西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林业碳汇”[N];山西政协报;2009年
8 记者 王海燕;履行植树义务可购买碳汇[N];北京日报;2009年
9 记者 房田甜;北京3年内将新建41万亩碳汇林[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10 晏国政;山西启动首批碳汇造林示范项目[N];人民政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淑芬;我国碳汇林建设融资机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李亮;潮田河流域(岩溶)地质碳汇过程及通量估算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3 钱杰;大都市碳源碳汇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史婷婷;岩溶流域水循环过程碳汇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瑜;生态公正视角下的内蒙古草原碳汇[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唐波;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我国碳汇市场多主体动态博弈仿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赵亮;城镇区域碳源碳汇时空格局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孙钊;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新农村CDM项目碳汇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杨艳;太湖流域水稻种植系统温室效应、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D];南京大学;2013年
6 王培;几种水生藻类的碳汇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胡毅军;西南典型岩溶泉域岩溶地质作用的碳汇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郑洁;水生植物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赵留峰;基于遥感的中原城市群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10 刘玉;花岗岩风化碳汇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30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30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