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要素密度、技术梯度与中国城市生产率差异

发布时间:2017-12-19 08:12

  本文关键词:要素密度、技术梯度与中国城市生产率差异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生产率 距离 要素密度 技术梯度


【摘要】:本文以1995~2011年的中国城市经济面板数据为基础,用就业密度反应要素集聚水平,空间距离反映集聚溢出形成的技术梯度,考察了两者与中国城市非农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非农生产率与就业密度显著正相关;沿距离呈现出"U型"特征,属于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城市间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技术交流的增加正在逐步降低距离的负效应。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城市转型过程中人口空间分布的优化研究——基于土地、房价与通勤成本的动态均衡分析”(13ZS051)
【分类号】:F014.2;F240;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是经济生活中的普遍事实。以美国为例,1988年美国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州比最低的州要高出2/3;在德国,1992年劳动生产率最高的5个州是排名最低5个州的1.14倍。[1]与此同时,大量基于中国经济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远高于国外水平,并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良文;杨开忠;沈体雁;王伟;;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年01期

2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3 刘修岩;贺小海;;市场潜能、人口密度与非农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南方经济;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王永培;袁平红;;基础设施、拥挤性与城市生产率差异——来自中国267个城市市辖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3 刘海洋;孔祥贞;汤二子;;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4 张秀武;胡日东;;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5 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6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7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J];财经研究;2010年10期

8 豆建民;汪增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基于我国234个地级城市1999-200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10期

9 洪进;余文涛;赵定涛;;创意阶层空间集聚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7期

10 胡霞;魏作磊;;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范剑勇;石灵云;;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张丽华;林善浪;;我国软件产业集聚现状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城市数据的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晶;;制造业集聚、竞争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四位码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于立平;余剑;;总部经济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陈向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欧雪银;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宛京;蚌埠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5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6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陈娜;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汪海波;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施宝宏;上海市信息服务企业集群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许伟;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平新乔;政府保护的动机与效果——一个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5期

2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3 陈良文;杨开忠;;地区专业化、产业集中与经济集聚——对我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4 陈良文;杨开忠;;集聚经济的六类模型:一个研究综述[J];经济科学;2006年06期

5 路江涌;陶志刚;;我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决定因素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7年03期

6 陈敏;桂琦寒;陆铭;陈钊;;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经济开放与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年01期

7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8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9 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10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磊;张彤玉;;女性就业人员比重和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2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白景明;王志刚;徐玉德;王建新;王晨明;;我国劳动力成本状况与中美经济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4期

3 杨永贵;;劳动力素质结构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关系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3期

4 陈洁雄;;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实证研究:2000—2008[J];经济学家;2010年09期

5 卫志民;;善用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力价格优势[J];中国金融;2006年05期

6 丁元;;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关系的脉冲响应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3期

7 徐晓红;荣兆梓;张治栋;;包含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劳资关系模型及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7年05期

8 姜磊;张媛;;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10期

9 胡立君;刘红艳;何慧爽;;工业化与劳工环境变化——对中国劳工环境现状的评价与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02期

10 岳萍;;2009年哈劳动生产率增幅将超过工资增幅[J];中亚信息;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龙;;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东勋;;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检验——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考察[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3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供给及就业总量的演变[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4 刘丽;;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庚;;人力资本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6 杨俊青;;非国有企业持续成长中的“民工荒”问题[A];中国企业持续成长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海运;;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8 王鹏;;第一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之一:增加劳动者工资[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9 刘东亮;;日本城市化加速时期的政府就业政策探讨[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孙文远;裴育;;国际外包与劳动力市场关系:基于美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亚军;工资上涨未必引发通胀[N];证券时报;2010年

2 邓清波;工资增长缓慢的三个反思[N];阿坝日报;2007年

3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张茉楠;缩小工资收入 与劳动生产率间的“剪刀差”[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4 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经济学教授、国民经济研究院所所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 樊纲;低工资的中国正在消失吗?[N];南方周末;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杨桦;让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N];人民政协报;2011年

6 戴正宗 编译;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反成坏事?[N];中国财经报;2009年

7 特约记者 乙纯;劳动生产率下滑意味什么?[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我国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N];组织人事报;2002年

9 梁熙玲;投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将保障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10 赵庆国;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提升劳动生产率[N];中国改革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民乐;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石灵云;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D];复旦大学;2008年

3 袁鹏;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演变趋势与成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4 陶洪;劳动生产率分解理论及其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5 郝大明;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李姗姗;中国工资调整指数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7 李龙新;基于劳动力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蒲艳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D];重庆大学;2006年

9 唐震;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袁朝辉;中国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萍;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炜;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徐晓红;从劳资关系视角看低工资问题[D];安徽大学;2007年

4 徐慧;FDI流入的工资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卢寅昊;中美劳动成本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晋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7 叶璐;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谭倩;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王琳玲;城市产业最佳集聚规模与劳动生产率[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汪婷婷;城市经济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07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307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9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