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生产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兼析若干流行的生态理论观点
本文关键词: 生态生产力 生态系统 生态—经济兼容阈际 循环经济链 出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态问题和生态经济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崭新课题,应当通过深入研究来深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本文提出广义现代生产力系统论、生态产业(第四产业)论、生态—经济兼容阈际论、运用社会主义优势推进全覆盖的循环经济链论,同时澄清流行一时的靠"经济人"和西方自由市场模式改变生态环境以及原生态绝对论等诸多偏颇见解,倡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致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
[Abstract]:Ecologic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economy are a new and important subject for human being, so we should deepen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through deep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generalized modern productive forces system theory and ecological industry (4th industry) theory. Eco-economic compatibility threshold theory, the use of socialist advantages to promote the full coverage of circular economy chain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it clarifies a lot of biased opinions such as the popular "economic man" and the western free market model to chang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absolute theory of the original ecology and so on. Under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strive to build a "resource-conserving,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optimi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 ecological economy and industry.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基金】:杨承训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创新与分阶段分区域推进方略研究”[08AJY039]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F014.1
【正文快照】: 我国已经确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国策。然而,究竟应当怎样从根本上摆正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需要深化研究的新问题。一、深刻认识“生态生产力”发展“生态经济”新产业在一些人中有一种肤浅的认识,好像生态与经济是两张皮;对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姜春云;;人与自然关系六问——关于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问题的探讨[J];求是;201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实习生 马媛媛;[N];科技日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艾有福;;伦理语境下的低碳经济及其实现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2 刘升琛;李鸣;;我国政府生态责任研究综述[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6期
3 王世民;王媈;郑苏淮;秦红梅;;深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辨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4 艾有福;;论低碳交通发展的伦理路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王林秀;朱超强;;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工业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评价[J];商业时代;2011年16期
6 艾有福;;论低碳交通的伦理意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鲁娜;;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生态化”特征探析[J];理论学刊;2011年07期
2 王鲁娜;;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系统结构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3 胥京宇;;展示ARM生态系统 推动MCU系统设计——安富利“ARM~(?)系统设计策略”研讨会亚洲之旅自北京启程[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1年08期
4 范志英;;浅析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现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全力推动全球化端到端TD-LTE生态系统[J];通信世界;2011年25期
6 单祥茹;;安富利全力打造ARM设计生态系统[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1年08期
7 彭连刚;陈波;;产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移动商务经营模式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吕玉辉;;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6期
9 刘凌峰;;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生态系统的政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4期
10 王大任;;压力与共生:动变中的生态系统与近代东北农民经济[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巍;;论生态生产力[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廖巍;;九、论生态生产力[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世武;拾兵;;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4 高凌;;化工火灾中消防废水和化学溢流引发的水生生态危害及其预防措施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朱清海;魏德生;徐清云;;辽宁省盘锦市稻田养蟹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6 戴方喜;许文年;陈芳清;;对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与其生态修复的思考[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豆威;王文琪;徐永强;王进军;;不同生态系统中紫茎泽兰的时间配置及数量特征研究[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郭江涛;;西部大开发中改善沙漠生态系统的对策思考[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宋辉;刘忠辉;;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上的应用和发展[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凌泽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春花;个人与组织共建生态系统[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孙立平;腐败生态系统的形成[N];经济观察报;2005年
3 钱慰曾;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N];中国石油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钟祺;生态生产力将成清溪发展新动力[N];东莞日报;2009年
5 冯永锋;道路巨网:肢解生态系统的“杀手”?[N];西部时报;2009年
6 张源玲;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物质和能量的关系[N];伊犁日报(汉);2010年
7 ;思科全力打造云生态系统[N];网络世界;2011年
8 本报记者 徐勇;生态系统比单个产品更重要[N];人民邮电;2011年
9 本报记者 曹俊;投资生态系统收益在哪?[N];中国环境报;2011年
10 王雪玉;打造绿化精品优化生态系统[N];湄洲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梦;森林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焦树英;短花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对不同载畜率水平绵羊放牧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3 王发明;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周梅;大兴安岭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与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5 黄兴国;稻鸭生态种养对稻、鸭生长与营养品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6 朱仲元;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植被蒸散发模型与植被需水量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7 周承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与优化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敏;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9 赵仲辉;亚热带杉木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通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0 佘济云;长株潭地区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系统构架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杰;面源污染控制的前置库生态系统的构建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周积果;河流恢复模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朱新宇;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刘琼;生态道德教育简论[D];武汉大学;2005年
5 付博;3S技术支持下的扎龙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尚利强;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7 李健;内蒙古红花尔基地区草原—森林生态系统鸟类群落结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梁春生;房地产企业融资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秀霞;论生态环境的国际法保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郑世武;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79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7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