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的IPDA模型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1 00:13

  本文关键词: 距离函数 生产分解 指数分解 CO排放 出处:《系统工程》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分解分析是一种能够将综合指标变化定量地分解为若干贡献因素的分析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与环境系统分析特别是测算二氧化碳(CO2)排放变化驱动因素的贡献度。本文在生产分解分析(PDA)框架内引入LMDI指数分解,提出了能够将不同驱动贡献因素聚合的IPDA模型。IPDA以我国能源消费产生CO2排放为分析标的,涉及29个省区5大行业12个跨期数据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技术差距、节能减排潜力等16项驱动指标,涵盖省区、行业多种生产技术,并设计区域前沿解决省区生产技术异质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现有碳基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下,能源结构调整节能作用有限,但能源效率提高趋势明显。在能源利用与CO2减排技术进步方面,都出现了"创新者",但整体而言,技术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带来的结构减排潜力得到有效释放。工业能源利用结构优化产生的减排潜力不足,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较快。
[Abstract]:Decomposition analysis is an analytical tool that can quantitatively decompose the change of comprehensive index into several contributing factors.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systems, especially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rivers of carbon dioxide (CO _ 2) emission change. LMDI exponential decomposition is introduced into the framework. The IPDA model, which can aggregate different driving contribution factors, is put forward. The CO2 emission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is taken as the target of analysis. Involving 29 provinces, 5 industries, 12 intertemporal data technology progress, technical efficiency, technology gap,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and other 16 driving indicators, covering the province, industry, a variety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existing carbon-based energy consumption mode, the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limited. But the trend of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is obvious. In the aspect of energy utilization and CO2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there are "innovators", but on the whole, technical efficiency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struc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caused by the optimization of energy utilization structure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effectively released, while the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industrial energy utiliza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insufficient, but the energy use efficiency is improved rapidly.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3005;71273130)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123218110028)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1 0222)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项目
【分类号】:X196
【正文快照】: 1引言分解分析是一种能够将综合指标变化定量地分解为若干贡献因素的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与环境系统分析特别是用来测算二氧化碳(CO2)排放变化驱动因素的贡献度。目前最为常用的分解分析技术有两类,即以统计指数理论为基础的指数分解分析(IDA)与以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2 王栋;潘文卿;刘庆;高旭东;;中国产业CO_2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2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3 胡剑锋;马诗慧;;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及实施方案——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财经研究;2012年03期

4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5 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品牌经济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和消费者微观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2期

6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促进中国低碳零售发展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J];财贸研究;2011年01期

7 卢现祥;张翼;;政府职能转变与企业二氧化碳减排动力[J];当代财经;2011年05期

8 雷厉;仲云云;袁晓玲;;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5期

9 袁鹏;程施;;辽宁省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基于LMDI分解法的实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张丽君;秦耀辰;张金萍;张艳;;郑汴都市区产业CO_2排放演变机理及脱钩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我国发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慧毅;;资源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5 周葵;戴小文;;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6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涛;节能减排管制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孙耀华;大关中地区碳排放“隧道”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飞鸿;基于欧盟碳排放贸易体系的碳金融衍生品定价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7 张童;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汤日鹏;吉林省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孙菲菲;低碳经济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胡帅伟;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2 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年02期

3 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4 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2001年全国普查工业数据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08期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世锦;张永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6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7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8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年12期

9 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J];世界经济;2011年04期

10 主春杰;马忠玉;王灿;刘子刚;;中国能源消费导致的CO_2排放量的差异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2 赵珊;姚建;袁野;;四川省能源消费的CO_2排放状况及减排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1期

3 向亮;高庆先;周锁铨;陈永立;;世界主要CO_2排放国家和地区的排放状况及对比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5期

4 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演化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5 施美霞;彭成斌;;我国CO_2排放与三次产业的关联性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年04期

6 陈建宏;王文哲;熊汉富;;湖南省CO_2排放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4期

7 周宏春;;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与对策建议[J];世界环境;2007年03期

8 ;吉林: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J];经济视角;2007年10期

9 邹艳芬;;中国能源生态足迹效率的技术进步影响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05期

10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就节能减排工作答记者问[J];节能与环保;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中国的能源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减排成本分析[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李石求;;浅谈传统齿轮制造业的节能减排[A];绿色制造与低碳经济——2010年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年会”暨机械工程科技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3 钱翰城;王公平;;对近年来重庆铸造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回顾[A];2009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磊;;关于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及减排目标的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5 黄菱;;淮南市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牛小月;;节能减排,通往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7 ;抓好节能减排 促进矿区又好又快发展[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赵炳云;;坚持节能减排 实现科学发展[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二氧化碳行业欲做减排先锋[A];2011年全国镁盐行业年会暨环保·阻燃·镁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A];第三届泛珠三角水泥峰会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华;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将在全国展开[N];中华新闻报;2008年

2 记者 刘晓军;北京启动节能减排创新与应用推广活动[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桑蕾;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将建立[N];黑龙江日报;2010年

4 无暇;危机当道,,“绿色新政”出手相助[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5 记者 一丁;绥阳节能减排见成效[N];遵义日报;2010年

6 庄言;以技术进步促进节能减排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工业化进程[N];机电商报;2010年

7 王志轩 朱成章;2009政府节能减排力度不减[N];中国电力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史秋实;北京推进节能减排创新技术应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9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N];人民日报;2011年

10 记者 丁冠华;用铁的手腕抓好节能减排工作[N];开封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福霞;中国省际节能减排政策的技术进步效应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2 陆婕;青岛市节能减排内涵、评价和战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3 刘洪斌;节能减排政府责任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方国昌;一类新型节能减排系统的分析和应用[D];江苏大学;2013年

5 徐军委;基于LMDI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6 王军;燃煤发输电侧节能减排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赵书新;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姚云飞;中国减排成本及减排政策模拟:CEEPA模型的拓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秀平;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吴皓炜;中美低碳经济与减排战略比较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侯步蟾;基于环境学习曲线的我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琪;我国港口节能减排评介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陈清霞;长三角节能减排效率评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唐义;湖北省客运集团节能减排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种毅;基于模糊层次评价法的省域节能减排评价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8 张艳;物流系统节能减排战略的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陈向涛;我国2020年碳减排承诺实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丽霞;节能减排背景下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80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80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c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