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隐性知识集成创新模型构建

发布时间:2018-02-03 07:16

  本文关键词: 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 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 知识集成 微分动力学模型 出处:《中国管理科学》2012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的战略核心之一是实现各类隐性知识的集成创新。为有效实现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隐性知识集成创新,本文融合知识管理理论和微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隐性知识集成的必要性;界定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隐性知识集成的主、客体;在此基础上,构建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隐性知识集成创新模型,研究模型解析解的渐进稳定性;最后,基于模型分析结果,提出可以通过构建隐性知识集成创新的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隐性知识集成创新的知识管理体系、营造隐性知识集成创新的软、硬环境,推动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隐性知识的集成创新。
[Abstract]:One of the strategic core of large-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i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of all kinds of tacit knowledg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tacit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of large-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acit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large-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by integr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 and differential dynamics theory and methods. Defining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tacit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large-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On this basis, the innovation model of tacit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large-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is constructed, and the asymptotic stability of the analytic solution of the model is studied.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analysi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tacit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acit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ssess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the tacit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soft. Hard environment, promote large-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acit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73016)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2011GXS2B008)
【分类号】:F062.4
【正文快照】: _ 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的典型特征有:投资规模大、实施周期长、面临风险高、涉及单位多等,故属于复杂产品系统(complex product and system,CoPS)。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陆续实施的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积累了一批宝贵的知识、技术和经验。这些知识、技术和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莉;和金生;;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年06期

2 陈业华;杜慧娟;王月秋;;产业集群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07期

3 朱少英,徐渝;基于组织学习的知识动态传播模型[J];科研管理;2003年01期

4 张生太 ,李涛 ,段兴民;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4年04期

5 樊钱涛;王大成;;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9年02期

6 耿凯平;徐渝;;复杂组织内存在成员流动的隐性知识传播研究[J];情报杂志;2009年05期

7 汪应洛,李勖;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卫民;武德昆;高俊山;;企业知识传播模型的改进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杨小平;韩金伟;;基于挣值管理有效模型的挣值动态预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梁启华;郝占刚;;企业默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一个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吴丙山;张卫国;秦大斌;罗军;;高新技术企业隐性知识分享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赵莉;;探讨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条件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9期

6 陈福添;;知识整合研究:一种基于资源与能力的动态分析框架[J];财贸研究;2006年04期

7 何明芮;李永建;;隐性知识认知和共享的研究综述和发展态势[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03期

8 董芙蓉;;知识转移视角下的产学研联盟内在机理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9 付玉生;;论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作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05期

10 彭捷;;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特征及作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湘浩;刘云;;基于人才流动的企业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张利飞;;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评与发展[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孔德成;侯光明;;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隐性知识集成创新模型构建[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4 汤晶;Laurent MERI ADE;Nicolas Mainetti;;基于国际跨组织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创造研究——以中法医学公私合作为例[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赖芨宇;基于知识挖掘的企业管理集成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赵林飞;全球产业网络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产业升级[D];东华大学;2010年

5 姜毓锋;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华光;动态联盟演化与知识扩散交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惠峗;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汪东华;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传递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洪道诚;社会网络对隐性知识整合影响及其作用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何明芮;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认知及显性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容;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2 郭文婷;个人外载隐性知识转化与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高智勇;基于供应链中知识型核心企业的知识动态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晓亮;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进伟;网络能力对新创业隐性知识获取、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林磊;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毛婷瑜;面向个人理财的智能混合系统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董禹君;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梁宝学;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共享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艳玲;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模式与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莎;葛新权;;促进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汪丁丁;知识的经济学性质[J];读书;1995年12期

3 卢兵;岳亮;廖貅武;;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微分动力学模型[J];系统工程;2005年11期

4 杨忠;新分析框架: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理论[J];江海学刊;2001年02期

5 梁孟荣;李宗植;;基于隐性知识价值的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研究[J];价值工程;2007年08期

6 胡延平;刘晓敏;;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联盟控制方式与企业内部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12期

7 汪慧玲;韩珠珠;;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1期

8 张晨;;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共享问题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3期

9 王润良,郑晓齐;非正式团体: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J];科研管理;2001年04期

10 朱少英,徐渝;基于组织学习的知识动态传播模型[J];科研管理;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玮佳;李健;;隐性知识传递对于我国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8期

2 马燕平;;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知识内涵——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8期

3 和金生,白瑶;基于知识特性的技术转移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黎继子,蔡根女;技术创新网络与隐性知识流转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05期

5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J];科研管理;2005年04期

6 张立厚,张锐丽,陈鸣中,李海玲;知识发现——创新的源泉与保障[J];工业工程;2002年06期

7 宁连举;牟焕森;;以人为本的创新资源整合观辨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赵阳;刘益;张磊楠;;市场导向、协调机制与知识获取的影响作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3期

9 南旭光;周开贤;;隐性知识的转移及溢出:基于知识可得性的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年05期

10 唐志良;刘建江;杨海余;;经济学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章琰;;技术转移中的知识流和知识产权分析[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和金生;王彦博;;创新中知识增长激励的推演[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潘旭明;;知识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述评[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建芳/编译;对基础研究实行支持性公共政策的真正原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搏;基于知识价值理论的知识交易及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巫威威;“适应性效率”理论的研究与创新[D];吉林大学;2008年

3 任红波;模块化体系中的产业链整合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强;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障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邢薇;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共享型教研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董朝;基于隐性知识吸收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4 俞里平;信息技术工具各类功能对显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刘文明;现代知识观念下理论与实践关系探讨[D];天津大学;2012年

6 刘振华;技术后发优势实现渠道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7 程峗;基于知识链的网络化组织知识共享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李海笃;知识流的价值增值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崔玉;X院知识管理信息化项目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10 肖景;论社会组织的知识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6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86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e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