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共同演化的产业区变迁路径分岔研究——“技术—组织—区域”三位一体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2-09 14:33

  本文关键词: 产业区变迁 升级 路径分岔 共同演化 出处:《人文地理》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过程中,产业区的变迁受到"技术—组织—区域"共同演化的影响,存在升级、衰退与形态消失的路径分岔。将路径分岔置于地方和全球两种情境下进行分析。在地方情境下:(1)若产业区企业互动学习,则升级为创新型产业区;(2)若产业区企业较少关心学习,或固化在本地化网络之中,产生锁定效应,则可能衰退;(3)如果企业产生组织惯性,不能及时随着技术范式的变化而变化,可能产生衰退。在全球情境下:(1)如果产业区企业能够摆脱全球贸易商的控制,则可能升级;(2)如果只能靠接受贸易商订单生存,则有衰退的风险;(3)若跨国公司转移导致地方企业被动转移或兼并地方企业时,产业区形态则可能消失。最后对产业区的升级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zon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region", and there is an upgrade. Path bifurcation of recession and disappearance of form. Analyze path bifurcation in local and global context. In local context, 1) if industrial zone enterprises interact with learning, then upgrade to innov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 (2) if industry district enterprises are less concerned about learning, Or solidified in a localized network, with locking effects, it may decline) if an enterprise generates organizational inertia, it cannot change as technology paradigm changes in time. In the global context, if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enterprises can get rid of the control of the global traders, they may upgrade.) if they can only survive by accepting orders from the traders, If the transfer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leads to the passive transfer of local enterprises or annexation of local enterprises, the form of industrial zones may disappear. Finally,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zones is further considered.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06)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5100215)
【分类号】:F06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华;;地方根植性与产业集群衰退[J];当代财经;2007年03期

2 刘志高;王缉慈;;共同演化及其空间隐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俞荣建;;基于共同演化范式的代工企业GVC升级机理研究与代工策略启示——基于二元关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2期

4 苗长虹,樊杰,张文忠;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J];经济地理;2002年06期

5 朱华友;;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J];经济地理;2005年06期

6 魏剑锋;;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初始条件及耦合方式——以河南省大周有色金属企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0年01期

7 傅允生;资源禀赋与专业化产业区生成[J];经济学家;2005年01期

8 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J];经济研究;2002年08期

9 王发明;蔡宁;朱浩义;;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风险研究——以美国128公路区产业集群衰退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年06期

10 孟召宜;朱传耿;黄泽虎;刘燕;;基于演化视角的区域文化观念嬗变与创新研究——以江苏为例[J];人文地理;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燕;产业组织变迁的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晋财;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政策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孙中锋;郝楠;;欠发达地区企业布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张光灿;;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之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4 赵家亮;;“新区域主义”的层次特征及对“长三角”城市合作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5 饶睿;胡河宁;;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文化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董慧凝;;论技术范式视角的循环经济[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徐俊毅;;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与功能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04期

8 李季骏;王跃平;熊曦;;新产业区和两大群互动发展研究——兼论北部湾打造新产业区的战略选择与定位[J];北方经济;2007年22期

9 李伯聪;;关于工程和工程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10 蒋艳;;基于“技术轨道”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树文;高琼;;网络结构视角下中关村产业集群创新驱动困境与建议[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燕;黄理稳;;论科学与技术之公共政策的异同[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陈多闻;陈凡;;技术创新视阈下的农业产业化及其公共政策[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郑文;郑时;;电信技术“突现”与区域发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6 樊星;路世昌;;产业集群互补性知识超边际模型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赵海民;李建民;;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系统整合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吴福象;;冲突与和谐——基于长三角产业同构和投资趋同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孙俊华;陈传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多元化战略:一个多视角的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石海瑞;孙国强;;网络组织负效应的实证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程跃;企业能力与新兴技术共生演化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戴维奇;网络嵌入、公司创业与绩效[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婧;企业纵向边界、生产组织与区位分布的选择[D];浙江大学;2009年

8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9 徐慧娟;基于循环经济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姜维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吴晓飞;“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云;扬州化工园区与当地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彭继贤;SG公司基于竞争战略的并购战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方浩;揭阳市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与招商引资联动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江婷;广州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何晖;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支持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李芸芸;湖北科技创新的相关财政与税收政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盖文启,王缉慈;全球化浪潮中的区域发展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安果;转轨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演变的若干特征及其分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邢铭;;沈抚同城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7年10期

5 林鸿熙;;基于演化博弈的社会诚信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03期

6 尹贻梅;刘志高;陆玉麒;;旅游目的地发展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7 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8 苗长虹;;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9 罗小龙;沈建法;;跨界的城市增长——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10 罗小龙;沈建法;;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凯南;;秩序扩展与停滞: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的交互作用[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叶金国;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及演化混沌[D];天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志国;;生产力功能定位、升级与整合——兼评泛化生产力论[J];岭南学刊;2007年02期

2 巨荣良,杜传忠;试析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2002年03期

3 陈春,干春晖;产业组织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卢巧玲;;产业集群升级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学术交流;2009年02期

5 张敏;;“边际消费倾向”悖论与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J];经济师;2006年01期

6 郭金喜;;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依赖和蝴蝶效应耦合分析[J];经济学家;2007年03期

7 李乐;;MMORPGs中的经济体系——探寻虚拟世界内部的经济现象[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8 马鹏;李文秀;;集群的治理、创新与升级[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郭美娟;;浅谈经济发展与人类需求的升级[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1498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98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0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