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发展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分形理论和孤立子思想
本文关键词: 协同发展 组织模式 分形理论 孤立子机制 保障机制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产业的协同发展是促进产业、区域经济及宏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协同发展组织模式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外在表现。以分形理论和孤立子思想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全新的角度构建了基于分形理论和孤立子思想的产业协同发展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协同发展组织模式的实现方式及保障机制。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regional economy and macro-economy.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and soliton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dustrial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model from a new angle, and then designs the realization mod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mode.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303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07-07)
【分类号】:F06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崇举;;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2期
2 林红菱;何志锋;;广东第二、三产业联动关系及协同对策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成恩;敏捷制造策略原理及关键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5年04期
4 张平;胶东半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战略[J];科学与管理;2005年02期
5 杨洁;王艳;刘晓;;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J];价值工程;2009年04期
6 赵广华;;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8期
7 万幼清;邓明然;;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4期
8 柯昌英;企业自组织分形公司结构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年02期
9 芦彩梅;梁嘉骅;;产业集群协同演化模型及案例分析——以中山小榄镇五金集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光;提丢斯科学思想的历史考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潘文安;杨娟;;集群供应链网络组织治理模式与治理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3 尹晓冬;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看上古前期自然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何雄浪;杨继瑞;;成渝经济区:比较优势、发展不足与治理对策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冉旭;;浅论科技发展所引发的未来冲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6 严艳;;城市意识及对川渝合作的影响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4期
7 王崇举;张益伟;张宏丽;熊萍;;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定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6期
8 滕丽;蔡砥;王铮;;区域知识溢出的计算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4期
9 叶勇;浅谈敏捷制造与制造企业信息化[J];大型铸锻件;2005年02期
10 范斐;孙才志;;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桂荣;;关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郑春东;周雪;;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对策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杨超华;;从能源利用看节约的必然性[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4 陈正洪;;“学官联和”对中国当代学术环境的复杂影响[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屈广清;陈小云;;WTO规则下我国TBT法律体系构建与完善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6 屈广清;陈小云;;WTO规则下我国TBT法律体系构建与完善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四)[C];2005年
7 罗秀姣;蒋扬敬;;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战略研究[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庞俊来;;技术与伦理的和谐与悖结[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刘洁;梁嘉骅;魏方欣;;市场竞争的复杂性:突变与共生[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盛永祥;张林;;船舶工程设计中协同和数据集成问题的研究[A];第七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焱;基于价值实现的电信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观兵;产业集群内创业环境过程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3 赵进;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白洁;中国装备制造业协同演化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许静;约束结构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群演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贺耀萱;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D];天津大学;2011年
7 任宗强;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张军;制造过程智能化检测监控技术与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9 张华茂;知识实践论[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李保峰;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建筑表皮之可变化设计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文娟;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学科交叉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赵志勇;欠发达地区产业技术承接与创新的互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缪赤彤;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敏;产业集群升级背景下的非正规就业演进机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王欢迎;技术哲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D];东华大学;2011年
7 于淼;SST视域下的技术异化问题[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萍;农业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及其创新绩效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卢浩;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鹿晓雯;参数化设计对建筑形态影响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志梅;季爱华;;知识型企业生命体动态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戴宾;;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06期
3 赵晋平;聚焦制造业——日韩对华直接投资特点及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3年01期
4 杨军,刘丽文;分形理论与企业生产系统组织构造[J];管理工程学报;1998年02期
5 张吉福,张辉;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瓶颈及未来发展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69期
6 张子麟;武建奇;;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经济与管理;2007年02期
7 王立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政策取向[J];经济师;2002年08期
8 刘海燕;王献昌;王兵山;;多Agent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1995年02期
9 张聪群;;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J];技术经济;2005年11期
10 罗振壁,汪劲松,周兆英,朱耀祥,,融亦呜;灵捷制造──21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J];机械工程学报;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汽巴染料与颜科协同发展[J];化工文摘;2000年08期
2 郑吉昌,夏晴;基于互动的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年04期
3 吴能远;;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探析——《闽台协同发展高科技产业探索》读后[J];发展研究;2006年11期
4 刘钟文;张永丽;刘应才;;絮凝过程中分形理论的应用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5期
5 彭蓬;;基于价值链的合理成本观在煤炭企业经营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2008年07期
6 秦继伟;;铁路多经物流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11期
7 郑阔;严雄飞;汤伟;;两湖城市圈协同发展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案研究[J];知识经济;2010年06期
8 吴越;;海峡两岸有机农业协同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杨晓娣;;对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几点认识[J];林业勘查设计;2010年03期
10 王会战;;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群;王联;杨天亮;张惠武;;分形理论在祁南煤矿构造复杂程度评价中的应用[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2 罗淇方;钟诚;;基于小波和分形原理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A];2007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高如曾;何光明;;分形理论在裂缝预测中的尝试[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赵选泽;张仁津;华梦霞;;迭代函数系统(IFS)及其应用[A];2006“数学技术应用科学”[C];2006年
5 武国正;李畅游;张生;贾克力;姜忠峰;杨志岩;;基于分形理论的草型湖泊富营养化等级分区评价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蔺秀艳;高岩;;分形理论在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7 张森文;;分形理论在农业生物工程中的应用[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5年
8 张宏伟;卢国斌;郭嗣宗;;分形理论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盛建龙;伍佑伦;朱瑞赓;;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工程应用[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陈宁;吴坚;王移风;徐建军;董红召;;基于分形理论的短时城市交通流预测方法研究[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国强;中欧内衣文化及发展论坛举行[N];中国纺织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何婷婷;危中寻机 迎难而上 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展[N];淮南日报;2009年
3 李文;“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交流会”召开[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记者 杨联民;民营航空业首度结盟[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5 记者 吴文彪邋见习记者 王平;宁夏政协委员提出中西医应协同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侠;TD—LTE:协同发展有序衔接[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记者 周云;高新区上半年经济指标再创新高[N];自贡日报;2011年
8 记者 邹凌峰;三佳:生产与环保协同发展[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9 记者 张剑雯邋实习生 陈铭泠;今年全省经济结构更趋优化[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10 记者 王亚奇;挖掘文化底蕴 创新发展机制 依靠人民群众 产业协同发展[N];湖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孝勇;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2 阎兆万;论产业环保化及其实现机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郭岭;现代产业组织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李晓锦;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练晓荣;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协同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晓红;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钟铭;企业间信息系统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修国义;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胡杨;面向TBC环境的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赵健;小波与分形理论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波;企业经营战略与组织模式的案例分析——中基集团经营困境诊断[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2 李建操;现代船舶制造企业流程化组织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李颖;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薛仰全;酒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5 徐春美;社区卫生服务连锁经营组织模式探析[D];四川大学;2004年
6 涂四益;浅论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议[D];武汉大学;2005年
7 陈伟;面向协作学习的Wiki系统平台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李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任娟;基于项目合作的企业动态联盟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杨子慧;长庆石油勘探局组织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99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9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