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本文关键词: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留下的重要政治遗产,它体现了列宁在理论上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由于复杂历史原因,包括列宁本人在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新经济政策所蕴含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没有得到深化和拓展,而后来形成的"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严重影响。认真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对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Abstract]:The new economic policy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legacy left by Lenin, which embodies Lenin's efforts to break through the stereotypes in theory, to be bold in innovation, and to explore a socialist road suitable for Russi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cluding Lenin's own historical limitations in understand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contained in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has not been deepened and expanded. The economic system of "Stalin model" formed later had a serious influence on the socialist practice. Therefore,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Lenin's new economic policy thought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our country to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分类号】:F091.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海梅;;美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王先俊;论周恩来的伟人品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韩建伟;周京晶;;苏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李燕;崔皓旭;;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历史作用与教训[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5 李淑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书刊检查评议[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6 黄建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及其在苏中两国的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马连儒;;斯大林加速中国大革命全面失败的三大错误[J];北京党史;2009年01期
8 韩亚光;;《实践论》《矛盾论》历史局限性探析——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写作七十周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朱庆跃;;马克思巩固、发展东方社会农村社会主义因素的思想——对《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的文本耕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杨宏力;;马克思主义与旧制度学派经济制度理论比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华;;比较史学视野下的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苏联、南斯拉夫与美国联邦制的比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2 潘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及其当代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倪稼民;耿志敏;;苏共自身文化建设问题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王林生;;《邓小平文选》与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理论[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5 罗玉明;;从逐步工业化到赶超型工业化——毛泽东工业化战略探析[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6 董一冰;;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论析[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7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的点滴思考[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浦U_华;;反思前苏联亡党亡国需要厘清几个基本问题[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黄宗良;;从民主民生问题看苏共政权之得失——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秦正为;;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雪峰;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D];吉林大学;2011年
8 裘杰;两种文化语境下的中俄科学哲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邓亚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才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欣燃;我国城市化与区域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玉奎;苏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庞铭辉;广西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旅游价值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曾理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与稳定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林俏春;区级人大信访工作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巍;法治指数本土化构建[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8 范玲;论斯大林的民族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谭天宇;卫国战争前苏联远东海军建设及其意义[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10 瞿小明;苏军空降兵部队在卫国战争前的发展及其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越芬;许丹丹;;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J];世纪桥;2009年07期
2 叶书宗;;改革开放:破斯大林模式樊篱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探索与争鸣;2010年05期
3 赵楠楠;赵晓姝;;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几点反思[J];经营管理者;2012年07期
4 梁孝;;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合理性[J];国企;2013年01期
5 左凤荣;;斯大林: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J];决策与信息;2013年05期
6 胡逢吉;“斯大林模式”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1987年05期
7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J];党的建设;1989年02期
8 吴鸿璋;;论超经济垄断——对斯大林模式实质的透视[J];理论探索;1989年01期
9 余源培;;重评斯大林的列宁主义定义[J];学术月刊;1989年06期
10 朱晓煜;;斯大林模式探源[J];华东经济管理;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程;;怎样评价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问题[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马晓亮;;从斯大林模式影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A];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2)——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能力建设研究[C];2011年
3 王小军;;社会主义的民族化及其争论[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峥;;浅析斯大林模式[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5 姜昕;;斯大林新闻思想评析[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6 武国友;;我国为什么放弃“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决策而宣布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7 陈章亮;;社会主义新路线图的形成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刘书林;;正确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9 栾文莲;;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评析苏联解体[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阎志民;;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穗明;对斯大林模式的崭新审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肖 枫;斯大林问题之我见[N];学习时报;2005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 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左凤荣;怀念恩师姜长斌教授[N];学习时报;2009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陆南泉;六十年后再评斯大林[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陆南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是怎样推行到东欧各国的?[N];经济观察报;2013年
7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曹普;从社会主义的三个“公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北京日报;2008年
8 赵可金;和平发展道路:模式的突破[N];学习时报;2009年
9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成;重构苏联解体研究的中国议程[N];东方早报;2011年
10 于福坚;大国之殇:苏联解体背后的民族主义因素(下)[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李国宏;列宁斯大林文化革命思想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吕卉;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D];吉林大学;2010年
4 秦正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倪稼民;颠覆·建构·话语失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高新民;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7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丹丹;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2 王璇;斯大林军事安全外交战略思想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彭成刚;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历史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黎学军;斯大林思维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罗淇锋;斯大林外交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魏法谱;斯大林及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晓晓;对“斯大林模式”评价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8 张潇雄;斯大林民族观及其当代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楠;中苏关于斯大林问题论战的再思考[D];鲁东大学;2014年
10 范玲;论斯大林的民族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12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1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