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分

发布时间:2018-02-22 17:01

  本文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 学科组分 哲学思维 学科差异 出处:《经济地理》2012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目标对象的相似性及理论观点上的互相借鉴使得其特殊性渐渐模糊起来。为此,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组分、研究内容层次、哲学思维等三个方面分析两者间的差异。在研究组分上,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可分为经济地理学独有部分(经济活动的地理基础、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学独有部分(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等)和两学科共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等);在研究内容上,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圈层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表的投影,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圈层内不同经济体间的关系;在哲学思维上,经济地理学以归纳为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而区域经济学以演绎和数学推理为主,强调经济效果的最优化。以上分析有助于理清两学科间的实质差异,从而在相互学习中促进两学科的发展。
[Abstract]: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arget objects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 and the mutual reference of the theory point of view make their particularity gradually blurred.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divides the research contents into four levels from the study group. In the study group, the study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unique part of economic geography (the geographical basi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geographical basi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unique part of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tc.) and the common part of the two disciplines (economic activity location, economic spatial interaction, etc.). Economic geograph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al circles,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projection of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s surface, and regional economics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economies in the economic circle. In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economic geography is mainly inductive, emphasizing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land, while regional economics is mainly deductive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emphasizing the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effect. The above analysis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isciplines in mutual learning.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82)
【分类号】:F119.9;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飞;罗永刚;;区域经济学理论范式演进与应用拓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8期

2 潘峰华;贺灿飞;;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3 杨开忠;区域科学学科地位、体系和前沿[J];地理科学;1999年04期

4 焦连成;陈才;;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困境与对策刍议[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5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6 梁进社;;经济地理学的九大原理[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7 姚士谋,管驰明,范宇;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8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J];经济地理;2002年02期

9 樊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与经济地理学[J];经济地理;2008年02期

10 李小建;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J];人文地理;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光;;试析我国区域立法的含义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宋庆涛;规范资本流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于进勇;梁振民;;三峡库区产业集群发展前景分析与优化方向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5 顾锋;梅琳;;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焦玮;张翔;;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魏良亮,屠梅曾;西方区域发展理论及对中国区域开发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8 张永良,刘科伟,张之峰;试析产业发展与小城镇企业聚集[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9 鲍凌丰;顾锋;;投入产出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关键因素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10 方大春;郑垂勇;;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后发县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守华;;苏州市及周边地区创新软环境对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启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陆相林;赵宁;;基于设施选址理论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优化配置初探[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樊卫宾;;天水及陇东南地区经济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路径选择[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美琼;;沈阳经济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SWOT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沈镭;刘立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分区方法与区划方案[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贾刘强;彭代明;;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9 王旭;;小议城市财政与北京中心城市建设[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叶军;;后危机时代京津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基于京津冀都市圈的实证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苏建兰;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三保;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瑞红;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林丽萍;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及特色空间布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瑞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毛世军;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2 陆大道;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发展基本议题演变的评述——为“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中译本所作序言[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3 李小建,,李庆春;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4 冯仁国;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途径[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5 顾朝林,石爱华,王恩儒;“新经济地理学”与“地理经济学”——兼论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6 王士君,陈才;我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理论发展脉络辨析[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7 陈彦光,刘继生;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从整个科学体系的视角看地理科学的发展[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8 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J];地理学报;1954年04期

9 杨开忠;论地理科学体系建设[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10 杨吾扬;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J];地理学报;199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少霞;骆玲;;论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整合与分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1期

2 杨开忠;;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J];经济学动态;2008年01期

3 宋樝;庞瑞秋;王士君;;经济地理学区位思想的演变与应用领域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方中权;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比较研究[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9期

5 许维新;;苏联的区域经济学[J];日本学论坛;1983年01期

6 方中权;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0年03期

7 郭爱君;;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力作——评郝寿义教授主编的“区域经济学丛书”[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朱传耿,朱舜;论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创新[J];财贸研究;2003年05期

9 陆大道;;区域经济的理论创新——评郝寿义教授的区域经济学丛书[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刘甲金,肖志斌;论经济地理学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生产布局规划学[J];干旱区地理;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士君;宋樝;;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观[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2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学会[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4 马丽;;交叉与集成—注重经济地理学的交叉思维[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甘国辉;;信息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邓宏兵;;投资环境学——经济地理学新的学科增长点[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陈才;李广全;;论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方向[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陆大道;;序言[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9 王争进;;从区域经济学看廊坊城市发展[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龙拥军;;成人高筹院校经济地理学教学方法探讨[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艾少伟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关系、嵌入与通道的内在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石岸;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记者 刘荣彬;省区域经济学会成立五年学术成果丰硕[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4 ;以区域经济学促西部大开发[N];经济参考报;2000年

5 新颖;西部开发:区域经济学应大有作为[N];经济日报;2000年

6 李卫卫;陆大道:警惕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失控[N];中华建筑报;2006年

7 梁捷;经济学的手搭上了地理学大门[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刘艳梅;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新经济地理理论[N];学习时报;2007年

9 ;未雨绸缪是走好独木桥的关键[N];中国商报;2009年

10 唐学鹏;重建北川的“地理学考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定斌;海峡两岸物流业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志远;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日昊;中国经济区域非均衡研究—兼论吉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郭丽;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何奕;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贾宝军;边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汤山文;论深港经济合作的寻优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江涛;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姜威;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胡文楠;促进吉林省产业集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飞;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5 李文;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彭昀;山东地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刘妍;哈大齐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陈芳;区域经济特色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广河;甘肃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杨莉莉;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24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24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3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