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发布时间:2018-02-23 19:25

  本文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 空想社会主义批判 社会历史批判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实质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批判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从批判地分析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入手,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分裂基础上现实的人的基本的生存状况,并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以及这种状况是如何根源于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本质,从而既确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也拟定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基础,并为阐明其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思想的三者同一奠定基础。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s thought, criticism of political economy, Its essence is a kind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criticism based on Marx's criticism of humanism of philosophy. Marx begins with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state and law. It reveals the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on the basis of the division of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and turns to the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which is precisely through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olitical economy. Marx revealed the reality of man's living condition and how this situation was rooted in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the object of man, thus defining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political economic criticism. It also draws up the critical basis of Hegel's dialectics and the whole philosophy,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elucidating the common metaphysical criticism,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riticism and the utopian socialist critical thought.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
【分类号】:B03;F091.9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3 郑秀峰;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咏铃;爱情文学审美视野中的南朝乐府民歌[D];湘潭大学;2002年

2 谢九华;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3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D];湘潭大学;2004年

4 谢凤华;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5 侯宣杰;商人会馆与边疆社会经济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杨小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哲学的若干挑战和启迪[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青;;“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就与现状”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2 张卓群;;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理论[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3 王艳华;;马克思与鲍德里亚:两种现代性社会批判理论的差异与关联[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维萨·奥特宁;金建;;MEGA~2与另一个马克思——马塞罗·默斯托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8期

5 张秀琴;;马克思的《大纲》与《大纲》中的马克思——以马赛罗的新书《马克思的<大纲>》为例[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9期

6 魏小萍;;再论唯物史观理论中的意识概念——兼答何丽野教授的商榷[J];哲学动态;2011年04期

7 王晓升;;个人活动抑或社会结构?——马克思历史观中的观察者视角与参与者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8 仰海峰;;现代性的镜像认同:鲍德里亚论马克思、德鲁兹与福柯[J];现代哲学;2011年04期

9 孙秀云;;还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何以可能——评汤姆·洛克曼提出的还原马克思哲学的五个条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特里尔·卡弗;张秀琴;魏天舒;;“意识形态批判”政治:新/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权建构的必由之路[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2 林校生;;略述唯物史观的三个著名“判别式”[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大平;;马克思最初遭遇生产力问题的语境、理论逻辑和意义——兼论马克思文本解读的若干原则[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董运庭;;关于“真孔子”与“假孔子”——兼论思想史书写与经典解读的若干问题[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5 黄柯;;思维规律浅探[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6 程彪;;超越实证与思辨——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思维方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任平;;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诞生160周年后的新解读[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8 凌玉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性功能性的命名——兼谈社会意识形式的实践向度[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杨X;;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公式和恩格斯的两种生产学说[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采访人 本雅明·布鲁姆博格 潘·诺格内斯 王平 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胡为雄;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论述(上)[N];学习时报;2009年

3 庞卓恒;马克思何以变成了贝尔尼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段忠桥;开创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拯救社会主义平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彭定安;从抽象到具体也是认识的飞跃[N];辽宁日报;2010年

6 仰海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吴英;唯物史观的现实生命力[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N];学习时报;2009年

9 胡为雄;对“上层建筑”学说发生误解的原因[N];学习时报;2009年

10 胡为雄;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论述(下)[N];学习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袁凌新;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科学范式[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3 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D];复旦大学;2005年

4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5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6 石敦国;时代困境的实践反思——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话语[D];复旦大学;2003年

7 庄严;现实的人:历史发展的动力[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王英;辩证法的具体性[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映香;以自由看和谐[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彭菁霜;波德里亚需要理论的批判性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3 肖虹;激进需要及基本需要的革命[D];北京大学;2007年

4 张彤彤;批判理论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汪晓娟;波德里亚拟像学说探析[D];厦门大学;2009年

6 游莉;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邢玉红;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卢继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金昌;吕贝尔马克思学“三大观点”评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10 杨金雪;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27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27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c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