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4 16:46

  本文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碳排放 脱钩分析 中国 出处:《资源科学》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构建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①全国层面上,1980年-2008年期间除2000年-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②地区层面上,2000年-2008年期间各省域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两种状态,其中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落在弱脱钩区域,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外的29个省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大部分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并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③2000年-2005年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脱钩显著区域大致分布在东部地区,脱钩程度区域差异较大;2005年-2008年脱钩显著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区域差异明显缩小;④中间变量分析表明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主要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造成;我国总体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差异不明显,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与碳排放脱钩贡献有限。据此,未来脱钩发展措施重点方向为在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发展碳减排技术,同时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and extent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by constructing an analytical model of decoupling economic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trend of decoupling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except for the expansionary negative decoupling in the period from 1980 to 2008, the economic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were weakly decoupl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0 to 2008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degree of decoupling fluctuates greatly with the change of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degree of decoupling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trong decoupli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08,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eak decoupling will continue at the regional level.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08,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rovince are weak decoupling and expansionary negative decoupling. From 2000 to 2005, 13 provinces in China fell to weak decoupling areas, 29 provinces except Qinghai Province fell to weak decoupling areas from 2005 to 2005. From 2000 to 2005,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coupling and carbon emission decoupling was scattered, and the significant decoupling area was rough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From 2005 to 2008, the significant decoupling areas showed spatial agglomera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North China, East China and Central China,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the analysis of intermediate variables, both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at the regional level. The decoupling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decoupling of econom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the technical level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is relatively low,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not obvious,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decoupling the economy from carbon emissions is limited. The key direction of future decoupling development measures is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energy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promot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的碳排放效应与调控研究”(编号:200811033)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2 李忠民;庆东瑞;;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J];世界环境;2007年02期

4 周跃志;吕光辉;秦燕;;天山北坡经济带绿洲生态经济脱钩分析[J];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5 刘扬;陈劭锋;;基于IPAT方程的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9年11期

6 陈茜;苏利阳;汝醒君;;发达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J];生态经济;2010年04期

7 邓华,段宁;“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8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9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10 李效顺;曲福田;郭忠兴;蒋冬梅;潘元庆;陈兴雷;;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汪鹏;刘燕;马超;;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3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4 毛雁冰;;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赵静;曹伊清;徐挺;尹大强;;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相关性及指标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6期

6 王永明;;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吕连宏;罗宏;张征;;中国“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岳立;李飞;;西部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魏群;;我国能源结构演进及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永琴;王晓鹤;;浅析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与能源结构转变[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张雷;李艳梅;;结构节能: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颖;黄贤金;甄峰;;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A];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与溯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陆汝成;黄贤金;黄飞鸿;张兴榆;赵小风;;新兴边境城市耕地保护:态势、问题及策略——以广西崇左市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陆钟武;王鹤鸣;岳强;;脱钩指数的理论研究——及脱钩曲线图和国家级实例[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大会报告)[C];2010年

9 任永建;刘敏;肖莺;孙善磊;;近45年来湖北省极端高温事件及其对区域增温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顾欣;张艳梅;;黔东南冰雹集中度与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李年君;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管卫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维新;国际能源环境下的中国能源安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8 袁天凤;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王仲t@;黑龙江省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文森;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与预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周朋;基于低碳经济的A钢铁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佩佩;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荣荣;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业行业碳足迹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巫腾飞;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价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陈六君,王大辉,方福康;中国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分解模型与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郭贯成;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江苏十三个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5期

4 谭荣,曲福田,郭忠兴;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5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6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7 诸大建;邱寿丰;;城市循环经济规划的分析工具及其应用——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2007年03期

8 朱显成;刘则渊;;基于IPAT方程的大连水资源效率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张定祥,李宪文,刘顺喜,史学正;基于遥感数据的常熟市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10 杨桂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研究的启示[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波;总量失衡与经济增长[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2 吕晓刚;论第三产业的环保型经济增长[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文存柱 ,王福强;经济增长:选择正道——抓住入世机遇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中国石油石化;2002年01期

4 维杰·维塞斯瓦伦 ,张子;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01期

5 谢海燕;企业改革与经济增长[J];煤矿现代化;2004年04期

6 王颖;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2004年01期

7 吴诗荣;武汉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05年07期

8 王迪;;投资对丹东经济增长作用分析[J];辽宁丝绸;2006年03期

9 何立志;蒋建兴;;以创新谋求企业经济增长质的飞跃[J];铜业工程;2006年03期

10 王晓华;;河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6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鸣骥;创新激发经济增长[N];中国财经报;2002年

2 张晓静,张开飞;经济增长能否承受税收高速增长之重[N];中国税务报;2005年

3 蔡f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N];湖北日报;2001年

4 陈 颐;教育是经济增长关键因素[N];经济日报;2003年

5 李茹萍;工业产值突破千亿珠海经济增长提速[N];经济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王比学;7%,我们有信心![N];人民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杜萍;经济增长良好 降息大可不必[N];市场报;2001年

8 余少谦;实现农村和谐经济增长[N];福建日报;2007年

9 见习记者 王白露;人行预计:我省今年经济增长10%以上[N];湖南经济报;2007年

10 ;中国需要重新平衡经济增长[N];机电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8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洪韬;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韩长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丁昌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亚军;天津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9 郭刚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10 鲁涛;国有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30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30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3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