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同质性知识生产团队互惠合作演化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5 01:03

  本文关键词: 知识生产团队 互惠合作 演化博弈 互惠制度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2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对互惠偏好、制度及互惠行为选择的互动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构建互惠合作演化博弈模型,对由相同能力知识生产者组成的团队互惠合作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进行数值模拟,最后选取知识生产互惠合作团队的成功案例进行论证。
[Abstract]: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reciprocal preferences, institutions and reciprocal behaviors, the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of reciprocal cooperation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he mutual cooperation of the team composed of the same ability knowledge producer, and carries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nally selects the successful case of the mutual cooperation team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o carry on the demonstration.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YJA790160) 福建省软科学基金项目(2012R0053)
【分类号】:F06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敬伟;张同健;林昭文;;互惠性环境下研发型团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经验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年07期

2 林昭文;张同健;蒲勇健;;基于互惠动机的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2008年04期

3 张鹏程;彭菡;;科研合作网络特征与团队知识创造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07期

4 朱青梅;薛珑;;知识团队合作的动态博弈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5 张同健;蒲勇健;;互惠性偏好、隐性知识转化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研发型团队的数据检验[J];管理评论;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法杰;邓婉君;单伟;;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网络结构和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睿;蒲勇健;明悦;;互惠性金融创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3 许娇;周小亮;;知识生产激励锦标赛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4 文庭孝;;科学研究活动的社会评价机制及其演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白雪;黄越;;对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研究——基于博弈模型的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8期

6 刘国瑜;李昌新;;大学开展应用取向科研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12期

7 刘国瑜;;关于大学科研组织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8 杨栋;魏大鹏;;科学观之演进与管理学科学属性之争[J];管理世界;2009年06期

9 王玉丰;;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政策驱动下的知识生产方式变革[J];高教探索;2012年04期

10 袁彦鹏;;大学科研服务组织:新知识生产条件下的组织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国昌;胡赤弟;;知识生产方式变迁下的产业—教学—科研—学习连结体研究[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书松;动机视角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知识共享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许广;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刘敬伟;基于互惠性偏好的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对和谐经济的贡献[D];重庆大学;2010年

7 戴万亮;内部社会资本对产品创新影响研究: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D];天津大学;2011年

8 庞杰;知识流动理论框架下的科学前沿与技术前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天强;技术规律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觉鸣;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易(由页);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优化选择[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婷;西双版纳多民族学校中不同民族学生发展状况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新蕾;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5 陈枫;科学的社会体制化视角下近代德国化学工业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邵月娥;现代科学的体制化进程及其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艾新芳;科学技术与和谐中原构建[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延超;知识管理在PPAS软件公司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邹媛;西双版纳傣族佛爷的生存状态对“和尚生”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马波;从自组织理论看知识管理系统的本质[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勇健;;植入“公平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来自行为经济学的一个贡献[J];当代财经;2007年03期

2 卢绍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年02期

3 蒲勇健;;建立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委托-代理模型:物质效用与动机公平的替代[J];经济学(季刊);2008年01期

4 李霄,徐中和;企业冲突管理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2004年01期

5 魏光兴;蒲勇健;;互惠动机与激励:实验证据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6 孙锐,石金涛;知识工作者特征与知识团队的形成研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6期

7 蒋日富;霍国庆;谭红军;郭传杰;;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影响要素研究——基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年02期

8 林昭文;张同健;;基于微观知识转化机理的核心能力形成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年04期

9 马宏建;芮明杰;;知识管理策略与知识创造[J];科研管理;2007年01期

10 林昭文;张同健;蒲勇健;;基于互惠动机的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娇;;同质性知识生产团队互惠合作演化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24期

2 伍明光;;继往开来谱新篇 互惠合作创新业[J];广东大经贸;1995年02期

3 王泽洪;;建立互惠合作机制,锻造鄂东经济航母[J];学习与实践;2002年08期

4 梁学成;万迪防;;基于服务外包的企业间互惠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年01期

5 郭元增;来自拉美的赞扬与合作[J];当代世界;1995年07期

6 程文;;加强中西部互惠合作[J];中国产经;2013年09期

7 褚方鸿;;互惠合作 并肩前行——专访美国世能达物流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马丁·温彻尔[J];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08年0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广勇 杨迅 谢亚宏 霍文 王慧 田泓;编织共同利益网 互惠合作促发展[N];人民日报;2013年

2 记者 郝锴;增进友城关系 深化互惠合作[N];徐州日报;2014年

3 王于武 陈爱民 李敬东 陈顺友 本报记者 余家明;互惠合作求双赢 产业发展促增收[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

4 早报记者 黄翱;中国可为中亚提供基于互惠合作的公共产品[N];东方早报;2014年

5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郑昊力;实验表明礼物可激励雇员互惠合作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记者 孙灿芬;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深化互利互惠合作[N];泉州晚报;2011年

7 记者 陈诗圆;加强互惠合作 实现融合共赢[N];钦州日报;2013年

8 庄晓佳 林晓霞;泉州局互惠合作发展“自邮一族”会员[N];中国邮政报;2012年

9 记者 王宝同;抓住战略机遇 推动互惠合作[N];蚌埠日报;2011年

10 本报驻美国记者 吴成良;迈向更深层次互惠合作[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林生;市场与互惠合作[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32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32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5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