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产业关系:理论演进与述评
本文选题:城市化 切入点:产业 出处:《经济学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市化与产业有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对城市化和产业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述评。以经济思想史为线索,首先分析了城市化因素如何内嵌于经济学理论,分为四个理论演变阶段(古典经济学、第一波城市化之后的产业发展理论、现代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然后,在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下,分析城市化与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对中国的城市化和产业关系进行总结和评论。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y. Taking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s a clu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how urbanization factors are embedded in economic theory.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of theoretical evolution (classical economic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ory after the first wave of urbanization, modern economic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y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and commente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利率调控政策研究”(12&ZD086)子课题“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稳定:城镇化及地方债务融资问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290;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其林;市场相对过剩、产业结构偏差与城市化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8期
2 周叔莲;;加快城市化决不能放松新农村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07期
3 战明华;许月丽;;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关联效应、城市化与经济内生增长——转轨时期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个解释框架与经验结果[J];经济科学;2006年03期
4 洪银兴;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J];经济学家;2003年02期
5 张文武;梁琦;;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学(季刊);2011年02期
6 蔡f ,都阳;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发展——城市级层结构、融资能力与迁移政策[J];经济研究;2003年06期
7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陈昌兵;张平;刘霞辉;张自然;;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8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城市化定义界定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2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孙静;;对重庆市推进城镇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4 赵常兴;霍艾湘;;区域性城镇化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5 袁瑞娟;;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6 李长坡;李青雨;;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7 姚新春;钟太洋;严长清;马其芳;;基于粮食安全的江苏省耕地保有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8 钟春艳;王敬华;周连第;;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密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9 牟凤云;范氏梅;林云彦;;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定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10 杨志平;;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滨;周琼;郭玉娟;;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马林靖;周立群;;快速城市化时期农民增收效果的实证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郭岚;;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洪业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以诚;;矿业城市研究回眸与展望[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6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9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蒲晓晔;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轶秋;基于公路网络的城市腹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体江;城镇体系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浩坤;;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距[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2 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3 杨俊;黄潇;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1期
4 平新乔;;中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膨胀趋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1期
5 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兼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6 梁琦;吴俊;;财政转移与产业集聚[J];经济学(季刊);2008年04期
7 张自然;;中国服务业增长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1期
8 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年09期
9 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以江苏为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0年12期
10 蔡f ,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宪勇;米咏梅;;市场化、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一个动态的视角[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张曙光;张弛;;贷款猛增风险大 调整取决城市化[J];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10期
3 蒙荫莉;金融深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4 苏雪串;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吴向鹏;甘旭峰;龚雪姣;;宁波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6 冀康平;对青海省城市化的经济学思考——以小城镇建设为例[J];攀登;2005年05期
7 刘敬伟;;关于延龙图中心城建设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若干思考[J];东北亚论坛;2007年04期
8 ;社会、经济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9 周慧;曹广喜;;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来自江苏的证据[J];当代财经;2010年09期
10 秦海英,许云霄;浅论城市化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绩效[J];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雪串;;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分析[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子建;;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文;;改革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唐滔;;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黄桂田;;市场形态的重大转变及经济增长面对的新问题[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9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建民;刘振娥;;流通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殷德生;城市化:当前经济增长的中心环节[N];社会科学报;2000年
2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文贯中;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3 文贯中;城市化支持经济增长[N];财经时报;2001年
4 胡祖六/演讲;环境、能源与经济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钮怿;经济增长,女性问题更需关注[N];文汇报;2006年
6 杨涛;和谐社会要关注农民的幸福[N];农民日报;2006年
7 陈达;改革户籍制度 让城市化更有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邓聿文;从三大都市圈看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不同步[N];中国经营报;2003年
9 张 平;提高资本市场作用成为发展核心[N];证券日报;2003年
10 $$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管在源 马建章 $$郑洪杰 赵士锋 杨万国 王宝恒 赵印良;借鉴粤苏浙三省经验加快我省经济发展[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2 吴智峰;财政体制变迁与经济增长[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曹栋;基于代际叠代模型的经济增长复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满新程;城市化内在作用机制及其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韩艳平;长春市城市用地扩展动力机制及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龙大海;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4 王凌云;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1年
5 许政;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刘靓君;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吴迪;传统服务业经济贡献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8 常永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10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96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96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