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内碳交易体系研究及启示
本文选题:关键词 切入点:碳交易体系 出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日本国内碳交易体系由多个独立系统构成,各系统由不同的部门管理。每个系统的设计目的与运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未能形成统一整体。通过对日本各个碳交易系统进行逐一解析与对比,理顺各个系统间的交织关系。该文认为政府政策摇摆、企业参与度低、行政条块分割是造成日本碳交易体系复杂的主要原因。其中自愿排放交易系统减排量只有209万t,仅为总日本年排放总量的0.2%,试验排放交易系统则有1 500万t的未达标排放量缺口。鉴于日本碳交易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对中国碳市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Abstract]:The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system in Japan is composed of several independent systems, and each system is managed by different departments.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various carbon trading systems in Japan one by one, we can straighten out the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ystems. This paper holds that government policies are swaying,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s is low. Administrative fragment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omplexity of Japan's carbon trading system. Among them, voluntary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emissions reduction is only 2.09 million tons, which is only 0.2 percent of the total annual total emissions of Japan, while the experimental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has 15 million tons of non-emission. In view of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Japan's carbon trading system,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construction has a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f inspirat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
【基金】:国家“九七三”重点基础研究项目(2010CB955607)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丽;;日本能源政策动向及能源法研究[J];法学论坛;2007年01期
2 罗丽;;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J];法学论坛;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日本如何推进建设低碳社会(下)[J];节能与环保;2010年09期
2 李艳芳;;论我国《能源法》的制定——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J];法学家;2008年02期
3 吴志忠;;日本能源安全的政策、法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法学评论;2008年03期
4 邓海峰;郑明珠;;能源法的立法模式与制度选择[J];公民与法(法学版);2009年10期
5 刘加平;张卫华;;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的法律基础[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年01期
6 陈海嵩;;日本能源立法执行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陈海嵩;;日本能源立法及能源法律制度探析[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陈海嵩;;日本能源法律制度探析[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陈海嵩;;日本能源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蒲昌伟;;国外能源低碳化立法考察及其对我国的启发[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芳;基于3E协调的能源发展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徐文文;绿色电力发展的法律机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静;西部地区能源可持续发展法制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练军;我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赵仕玲;能源法立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耿利君;能源的国际法律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蓉;论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的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李杨;我国能源法立法模式与制度的完善[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7 王涛;中国煤制油产业法律规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李英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肖晓芬;论能源法律体系中市场化规则[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晓晗;低碳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梁春;;美国气候变化相关立法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环境;200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钱铮;[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李砚;;低碳生活从办公开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1期
2 刘晨阳;;日本气候变化战略的政治经济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9年06期
3 邵宁;;切实践行低碳施工[J];施工企业管理;2010年06期
4 宋巍;李延长;;低碳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利益纷争[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石玉平;;政府在培育低碳文明中的定位[J];创新科技;2010年12期
6 孙柏林;;吹响“低碳经济”的进军号[J];电气时代;2008年07期
7 ;节能减排之声[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9年05期
8 钟世华;;低碳经济,我们才刚刚起步[J];覆铜板资讯;2010年01期
9 王宏艳;;职场人:让我们一起低碳吧[J];质量探索;2010年04期
10 王栋娜;师成龙;李杨阳;梁波;;河北地区碳减排实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权;;炼铁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A];2011年全国冶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1年
2 穆岩;耿炜;;如何发展低碳经济[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张怡萌;胡国成;;中国低碳发展之路探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樊靓;蒋惠琴;劳纯燕;鲍健强;;推进低碳发展 创建低碳城市[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路怀伟;;企业低碳运行新机制[A];有色金属工业低碳发展——全国有色金属工业低碳经济及冶炼废气减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赵建华;;捕捉全新战略机遇,在“低碳时代”占得先机[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7 翟晓宁;郭月亮;;发展我国低碳经济之法律对策[A];《河北环境科学》-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立丽;;关于沈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唐卫敏;;低碳经济与我们的生活[A];绿色制造与低碳经济——2010年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年会”暨机械工程科技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孟浩;;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发展战略[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江嫣;发展“低碳经济”重在企业整体布局[N];中国纺织报;2009年
2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 乔海曙 张清平;发展碳金融 助推“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 倪永成 记者 王海燕;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N];解放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超;低碳生活从我做起[N];科技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熊志强 通讯员 章美良;积极探索低碳发展道路[N];中国环境报;2009年
6 徐刚;陕西,踏上低碳之路[N];中国环境报;2009年
7 记者 危丽琼 采访记者 张木早 刘方斌 侯杰 马守贵 吕海波;会内 承诺低碳别无选择 会外 全面减排全力以赴[N];中国化工报;2010年
8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低碳经济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N];科技日报;2009年
9 董红明;利州区低碳重建获专家好评[N];广元日报;2009年
10 孙书博;发改委勾画2020“低碳中国”远景[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姜仁良;低碳经济视阈下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李兵;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欧阳澍;基于低碳发展的我国环境制度架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盛丽颖;中国碳减排财政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陆婕;青岛市节能减排内涵、评价和战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9 刘洪斌;节能减排政府责任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赵书新;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皓炜;中美低碳经济与减排战略比较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策[D];吉林大学;2011年
3 贾东华;青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张召;低碳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的探索[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5 丁燕;低碳经济的发展与考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王永胜;低碳经济立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秀平;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琪;我国港口节能减排评介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陈清霞;长三角节能减排效率评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唐义;湖北省客运集团节能减排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13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13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