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探索对碳交易和碳税的联合运用
本文选题:气候变化 切入点:碳税 出处:《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36期
【摘要】:正碳交易和碳税是世界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当前,它们被分别或者联合运用,是基于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在全球绿色振兴、低碳竞争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总结国内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国情和形势变化,加快完善碳交易制度和碳税制度,探索联合运用两种市场化
[Abstract]:Positive carbon trading and carbon taxes are market-oriented policy tools for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At present, they are used separately or jointl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and summing up the domestic pilot experience, our government should speed up the improvement of carbon trading system and carbon tax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hanges of the situation, and explore the joint use of the two market-oriented systems.
【作者单位】: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分类号】:F812.42;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颖;刘经纬;;中国碳税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张建伟;钟钦才;;论碳税制度在中国的构建[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07期
3 刘晨阳;;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内外部动因及效果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4 王金南;严刚;姜克隽;刘兰翠;杨金田;葛察忠;;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5 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年22期
6 汪曾涛;;试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的实施策略[J];经济论坛;2009年06期
7 何建坤;;建设低碳产业体系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8 苏明;傅志华;许文;李欣;王志刚;梁强;;中国开征碳税的障碍及其应对[J];环境经济;2011年04期
9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碳税课题组;苏明;;我国开征碳税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财政;2009年19期
10 蔡博峰;杨姝影;;日本碳税方案勾勒低碳蓝图[J];环境保护;2009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苗罕;;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刘洪兰;白虎志;张俊国;许爱琴;;河西走廊中部近50a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3 胡菊芳;;气候变化对江西水稻生产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4 李艳兰;何如;覃卫坚;;气候变化对广西干旱灾害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5 李茜;张绍恢;陈敏;;廊坊的气候变化与冬小麦播期变化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孙即霖;丛明;吴德星;高山红;;中国东部海区经向热力差异对夏季南京气候变化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7 黎清才;杨洪昌;谢考宪;;气候变化的全息统一观[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唐湘玲;吕新;;石河子地区近48年来气候变化对棉花产量影响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王淑香;;气候变化对河南粮食安全影响及防御策略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梁树献;罗泽旺;王式成;杨亚群;程兴无;徐胜;;浅析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世界银行环境部高级环境经济学家 Muthukumara Mani;应对气候变化应采取多边措施[N];中国环境报;2009年
2 本报通讯员 金立鹏 江胜忠;从代表议案到国家立场[N];人民代表报;2009年
3 ABB集团CEO 昊坤;增效节能是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的方式[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井玲;简便易行增效节能解决方案是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方式[N];中国企业报;2009年
5 商报记者 张涵;中国碳税时代来临?[N];北京商报;2010年
6 记者 陈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尔德;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孙桢:碳强度指标落实不能单靠行政手段[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8 特约记者 虞仲义 通讯员 张利鑫;DNV中国分部实现“碳中和”[N];中国化工报;2011年
9 记者 杜悦英;经济学家茅于轼:开征碳税可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10 哥廷根大学助理教授 于晓华;他们为气候变化政策的经济学奠基[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3 王伟男;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4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马丽娟;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7 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9 何云玲;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10 郭井学;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极地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娜;气候变化对中小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纪道柱;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杰;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鹏飞;应对节能减排政府间博弈行为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时空特征及综合聚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孟丹丹;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突变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苏坤慧;河南省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响应及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婧辉;高山林线树种太白红杉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熊伟;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1693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9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