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理论的契合、互补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
本文选题:意识形态理论 + 马克思主义 ; 参考:《理论与改革》2011年03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经济功能、承担主体、实现路径等方面存在契合与互补。对两种意识形态理论契合与互补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地借鉴与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成功适用的地方。借鉴的同时必须要认识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以下方面成功地实现了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超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及其建设;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取向;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展示的方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批判地吸收是对待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态度。
[Abstract]:The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and the new system economics ideology theory have the agreement and the complementary in the ideology economy function, undertakes the main body, realizes the path and so on.The research on the compatibility and complementarity of the two ideological theories is beneficial to the scientific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theory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realize that the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hina has successfully surmounted the ideology theory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reating ideology and its construction with a scientific attitude;We should always take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eople as the basic orientation,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as our greatest current politics, and take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s the way to display contemporary Chinese ideology.Adhere to the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oppose 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Critically absorbing is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towards the ideological theory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09AZZ001)的阶段性成果 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
【分类号】:F09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自力;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郭小聪;政府制度演变理论:引入性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军;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孙义飞;王晋新;;多元化、多样化、拓展化与开放性——西方学术界“17世纪普遍危机”论争及其启示[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3 高山平;;解决土地补偿的有效手段——供需对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4 徐德信;权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政治概念的一个经济分析框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姚芳;我国构建电子政府的现状与完善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王会华;;论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朱立奎;;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定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许鹿;西部开发与制度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9 邹东涛,席涛;制度变迁中个人、企业和政府行为主体的经济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程启智;向宏桥;;循环经济的均衡模型与发展路径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中国体改研究会课题组;;推进要素市场化[A];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2005年北京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魏黎;沈红;;大学生资助制度的理性重构——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关付新;;我国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的制度含义与组织形式[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田坚坚;;农业产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探讨[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6 张景华;;经济学两种范式关于人性假设前提的比较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雷玉桃;;产权理论与流域水权配置效率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李振东;;中国经济法:技术引进与制度变迁的同构性及其自主创新[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维春;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非均衡与协调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李洪江;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制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罗晓春;对外贸易与江苏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1895—1936)[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5 邹平;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6 刘建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罗松山;投资基金与金融体制变革[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李风圣;中国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1956-198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张兴胜;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杰;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纪昀;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D];天津财经学院;2000年
3 段滔;地下经济核算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蒋斌;中国北洋时期工商股份制企业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5 王世辅;开放条件下的知识扩散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6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7 左永兰;产权激励——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分析[D];暨南大学;2001年
8 谢安;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变迁[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闫志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10 田新丑;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D];中南林学院;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世雄;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特征及其近代转型[J];新东方;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芳琳;;解析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J];大众商务;2010年08期
2 王艳;;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探讨[J];党史文苑;2010年08期
3 李艳;;中国关于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解读及其评价[J];学术交流;2010年10期
4 刘和旺;;论诺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5 何文校;;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J];商业时代;2009年33期
6 王顼;;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及意义[J];大众商务;2009年22期
7 王永贵;洪光东;;适应与超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创新[J];理论探讨;2008年02期
8 魏崇辉;;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思想的比较研究[J];天府新论;2008年02期
9 韦石龙;;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辨析[J];消费导刊;2008年09期
10 程金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知识经济;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启绩;;马克思与东方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的变化与发展[A];列宁与东方社会——中日社会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田泥;;《典型文坛》:另类的文学史[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3 俞吾金;;如何准确地理解并翻译晚年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两段重要论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4 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德国传统及其流变——戴维·麦克莱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龙金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萱;;媒介文本分析视角下的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主流生活杂志”——以上海、广州、武汉三地杂志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贺翠香;;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福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推进和发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高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秀琴;;连接主义:拉克劳与墨菲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文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持[N];检察日报;2008年
2 赵勇邋张桂芳 张嵘;用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N];解放日报;2008年
3 王比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立足国情 与时俱进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法学理论支持[N];人民日报;2008年
4 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李建华 姜国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年
5 蒋安杰邋张学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立足国情与时俱进[N];法制日报;2008年
6 刘长林 马磊磊;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王一川;探访被覆盖的理论原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马驰;研究马克思身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N];文艺报;2008年
9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齐卫平;多样社会要有主流生活方式[N];经理日报;2008年
10 石国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立志;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与中国社会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咏梅;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控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张志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7 贾振勇;超越幻想的锁链[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贤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向京;第二国际左派理论家的意识形态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丹;意识形态理论与大众媒介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3 安小婉;中苏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比较与思考[D];厦门大学;2009年
4 杨艺红;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凝聚力[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琳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6 何r,
本文编号:1748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4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