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的逐级协商机制分析:以跨区域流域为例
本文选题:生态补偿 + 流域 ; 参考:《经济学家》2013年09期
【摘要】:本文应用生态环境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我国构建流域生态补偿逐级协商机制的必要性、前提条件、实施过程、补偿标准、运作框架、基本类型以及方法。以辽河为例,从纵向科层型协商机制、横向府际型协商机制和内部市场型协商机制三个维度建立了流域生态补偿的逐级协商机制,并提出了构建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逐级协商机制的建议。本文认为,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的重点是上下游地方政府间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实施,其难点是生态补偿目标的实现,落脚点则是如何有效地构建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机制。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prerequisi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compensation standard, operational framework, basic type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the cascade consultation mechanism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Taking Liaohe River as an example, the hierarchical negotiation mechanism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vertical branch type consultation mechanism, horizontal inter-governmental consultation mechanism and internal market type consultation mechanism.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consultative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ross-regional watershed.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key point of cross-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betwee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local governments, the difficulty of which is 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goal. The foothold is how to effectively construct the negoti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local governments.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跨区域水环境整治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辽河为例”(70973013) “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制度体系与管理模式研究:以溢油污染为例”(7127303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前沿问题研究”(11JHQ031) 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辽宁东部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12C0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我国海岸带溢油污染生态补偿与环境赔偿问题研究”(DUT12RW310)
【分类号】:F06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坤;;长江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协商机制的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2 尤艳馨;;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国际经验借鉴[J];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04期
3 黎元生;胡熠;;从科层到网络:流域治理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J];福州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4 马捷;锁利铭;;区域水资源共享冲突的网络治理模式创新[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2期
5 张松涛;;基于协商机制下的流域二级机构防汛抗旱工作研究[J];海河水利;2011年03期
6 罗宏;冯慧娟;;流域差别化环境管理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7 伍佳佳;何健;孙敬屿;;论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中的权义形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李国平;李潇;萧代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与测算方法探讨[J];经济学家;2013年02期
9 李向阳;;跨界水资源管理协商机制研究评述[J];人民黄河;2007年11期
10 吕树明;;关于构建流域管理协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人民珠江;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子亭;庞天一;赵文晋;马端超;高磊;张宇楠;李鱼;;基于公平与效率的地表水污染物总量分配优化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2 孟祺;尹云松;孟令杰;;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研究进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3 张治倩;张后虎;张毅敏;;太湖流域城镇地区人均生活垃圾年清运量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4 刘晶;葛颜祥;;流域生态服务市场化补偿管理制度[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8期
5 尹海涛;朱凯;;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对环境管理和政策研究的现状分析[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02期
6 谢昌财;谢昌兵;;贵州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刘春江;薛惠锋;;生态补偿机制要素、系统结构与概念模型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8期
8 韦钟华;;生态补偿制度研究[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1期
9 黄娟;王惠中;吴云波;张倩;;区域协同机制在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以太n颇显撕游齕J];环境科技;2010年02期
10 郭磊;蔡虹;;地方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网络治理研究——基于陕西能源化工产业的案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西宝;王洋;;现代危机传播与网络治理:政府创新视角下的基础设施、信息和组织整合[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胡晓寒;秦大庸;李海红;鲁欣;;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协商模型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炜;水资源公允配置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彭诗言;中国环境产业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洋;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危机传播机理与治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勇;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08年
6 赵春光;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吴丽;城市水资源系统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钟绍峰;生态补偿机制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樊华;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陕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王资峰;中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文忠;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2 郑水丽;基于国际经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黄佳;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市场化法律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韩峰;完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周乐;湖南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杨桐鹤;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曹昱;生态补偿中的发展机会补偿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高琪;基于多智能体流域跨界环境风险协同决策模型与程序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童华军;利益衡平与流域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10 段姗姗;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及其逐级协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任福康,马松尧,郭庭天;估计环境价值的陈述偏好技术比较分析[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2 刘强;黄薇;桑连海;;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问题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6期
3 冯吉平;彭俊;张蕾;;松辽流域地表水水质现状及监测应注意的问题[J];东北水利水电;2007年12期
4 宁立波,徐恒力;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5 丁四保;;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6 柳长顺,刘昌明,杨红;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分区研究[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7 刘继生,陈彦光,刘志刚;点-轴系统的分形结构及其空间复杂性探讨[J];地理研究;2003年04期
8 陈雯;禚振坤;赵海霞;崔旭;;水环境约束分区与空间开发引导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湖泊科学;2008年01期
9 张可云;;主体功能区的操作问题与解决办法[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3期
10 王世进;何凯;;论运用综合生态系统模式完善我国流域管理制度[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东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反思:生态补偿破解“废都”难题[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6年11期
2 杜跃平;;西部开发不能忽视生态补偿[J];中国报道;2007年12期
3 陈丹红;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5年12期
4 赵方忠;;北京生态补偿五年探路[J];投资北京;2010年09期
5 梁丽娟;葛颜祥;;关于我国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软科学;2006年04期
6 车环平;;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7 孙加秀;;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反思[J];兰州学刊;2007年04期
8 李晟之;;论生态补偿背景下的协议保护[J];农村经济;2007年08期
9 贾引狮;;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年03期
10 梁莉;;对财政政策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职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蓝晨;赵伟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2 马洪波;;建立和完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3 贾引狮;;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分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耀宇;;浅论盐城海滨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煤炭企业跨区域建设节能减排的研究与实践[A];2010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上)[C];2011年
6 ;天津港12项服务开拓腹地货源市场[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74期—84期(2005年)[C];2005年
7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香港物流协会共同举办香港物流发展经验研讨会暨商贸洽谈会[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14期-32期(2002年1月-2003年1月)[C];2002年
8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贵阳市红枫湖、百花湖为例[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9 李进华;孙庆业;周立志;周忠泽;陈来;;安徽生态建设与长三角生态安全[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柳新华;刘良忠;;蓝色经济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机制——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为例[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纯银;生态补偿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助推器[N];中国信息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斯兰;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正当时[N];中国改革报;2010年
3 记者 韩萍;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有望出台[N];法制日报;2010年
4 记者 袁东来;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呼之欲出[N];九江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慧;建立高原湿地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周丽燕;建立青海高原湿地 生态补偿机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周芙蓉 娄辰;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呼唤生态补偿机制[N];贵州民族报;2009年
8 记者 章轲;为生态“定价”:生态补偿机制列入“十二五”规划[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9 记者 刘维善;深圳澳门西藏新疆四地消费者组织 建立跨区域消费维权合作工作机制[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10 王筑军 陈恩韬;跨区域招聘 为企业解忧[N];贵阳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潘红波;政府干预下的掠夺与政治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陆海曙;基于博弈论的流域水资源利用冲突及初始水权分配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胡庆和;流域水资源冲突集成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周申蓓;我国跨界水资源管理协商主体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邱祝强;基于冷藏链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优化及其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军;县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2 程文;大型跨区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芳;湖南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贾书玲;基于主体功能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5 程秀丽;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李冰;第四方物流及其在跨区域物流合作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7 彭勇;跨区域开发房地产企业的内控设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陈运权;建立温州市珊溪水利枢纽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吕佳芳;跨区域发展对房地产企业绩效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凌蔚;房地产企业跨区域发展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7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97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