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区域竞争力分析
本文选题:核心外围 + 产业集聚 ; 参考:《商业时代》2012年11期
【摘要】:核心-外围二元结构形成后,本地市场效应引发的价格指数效应和创新效应产生的聚集力对核心-外围二元结构产生了后续影响,而产业集聚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间的竞争力,竞争已经成为产业集聚和价格与收入的主要力量。本文将市场份额作为变量,得出市场份额与竞争价格的关系,并应用Herfindahl测度得出产业集聚与市场份额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竞争力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作用力。
[Abstract]: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e-periphery dualistic structure, the price index effect and the innovation effect caused by the local market effect have a follow-up effect on the core-periphery dualistic structure, while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lso strengthens the competitiveness among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price and income. This paper takes the market share as the variable, obtain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rket share and the competitive price, and obt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market share by using the Herfindahl measure, and then analyzes the force of competitiven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F06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晶;许崇正;;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为例[J];产经评论;2011年04期
2 于铭;;技术本地溢出条件下的集聚与增长——基于NEGG模型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殷德生;;经济开放、资本流动与产业集聚[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3 冯薇;;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探究[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心宇;;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关大维;培育产业集聚机制[N];吉林日报;2003年
2 刘世锦;产业集聚 将决定产业竞争力[N];国际商报;2003年
3 杜贵阳(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力促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聚良性互动[N];中国改革报;2004年
4 胡双梅;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在区域经济中的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5年
5 梁琦;空间经济学:多学科的融合与创新[N];光明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王光平;克鲁格曼获奖或与当前危机有关[N];中国证券报;2008年
7 刘艳梅;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新经济地理理论[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张海华;区域产业集聚演化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张文宣;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实践应用[D];西北大学;2008年
4 崔海潮;产业转移、世界制造中心变迁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戴群;垄断竞争产业升级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朱华友;空间集聚与产业区位的形成: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云;技术创新效率的经验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8 朱智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陈溪;集聚经济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杰;区域产业竞争力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史晓霞;FDI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3 方丽丽;生态产业链成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郭志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产业绩效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5 谢卫军;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与产业集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昊英;组织的共同进化,,集聚与区域经济[D];厦门大学;2008年
7 颉雅君;知识经济时代区域产业集聚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张良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娅琼;产业竞争力来源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陈宁化;分工同区域经济增长和空间结构的关系[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33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3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