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报酬递增、互补性与经济组织

发布时间:2018-05-03 01:18

  本文选题:互补性 + 报酬递增 ; 参考:《财经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新兴古典经济学从报酬递增视角研究经济组织,是古典经济学的回归和发展。然而,Yang/Ng模型忽略了经济组织的内在因素——生产因素。生产因素是报酬递增的基础,同时也是经济组织演化的动力。文章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内提出,生产过程的报酬递增与知识之间的互补性是影响经济组织专业化的内因,强调了互补性在经济组织演化的重要作用。
[Abstract]:It is the return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economics to study economic organization from the angle of increasing returns. However, the Yang / Ng model ignores the intrinsic factor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production factor. The factor of production is the basis of 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increasing returns of production process and knowledge is the internal cause that affects the specialization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mplementarity in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浙江大学211第3期建设项目“转型期法治理论、制度与实证研究”的资助
【分类号】:F0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金忠;企业内分工——工作组织转变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科学;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宇露;;论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2 郝志军;;模块化与我国轨道运输装备的技术创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3 赵伟;服装外贸出口体制的探讨[J];北京纺织;2003年02期

4 宋英杰;培育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周爱国;;运动训练分工及其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眭纪刚,刘莹,董瑾;发展中国家在自由贸易中的不利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素珍,刘戈衡;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策略探讨[J];商业研究;2001年10期

8 周鹏;中国西部企业的市场拓展战略导向探讨[J];商业研究;2004年23期

9 李宪华,石永恒;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结合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12期

10 潘英丽,胡月晓;金融发展与信息交易的演进[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蕙馨;冯文娜;;中间性组织的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及有效规模研究[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关付新;;我国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的制度含义与组织形式[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胜洲;;基于知识的演化经济学——对基于理性的主流经济学的挑战[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陈玉罡;;市场不确定性影响并购的超边际分析与实证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冯天学;田金信;张庆普;张国永;;企业知识资本作用机理的经济学分析[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祝成;茶产业组织结构与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郑林;中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陈金良;跳跃式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孙向军;知识生产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杨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金融创新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迟庆林;边境贸易与经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王开明;企业的知识资本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别传武;信息资源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勃;我国财政风险分析[D];湘潭大学;2002年

2 王铜安;个体、群体、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3 罗海涛;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的制度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0年

4 吕刚;高技术产业成长与构筑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邓怀颖;会计信息供需均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6 杨碧玲;企业价值的财务经济学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7 江积海;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8 陈小文;网络经济:分工、技术与市场[D];厦门大学;2001年

9 朱彬;知识管理的机制设计及其量化模型分析[D];福州大学;2002年

10 丁晓芳;基于知识互补的产业群聚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根良;马国旺;;第三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者——贾根良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2 王耕源;;以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探讨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3 杨虎涛;;马克思经济学与奥地利学派——能否以及如何实现演化分析的综合[J];海派经济学;2010年01期

4 赵茂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1年08期

5 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路径依赖理论研究进展评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08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慧玲;;马歇尔的组织结构理论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宪;;资产泡沫的分类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3 赵作权;;空间分布经济学研究综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傅沂;刘汉民;吴丽锋;;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研究——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祝树金;赖明勇;;小型开放经济中内生增长的不确定性[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宋胜洲;;基于知识的演化经济学——对基于理性的主流经济学的挑战[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7 杨慧玲;;协作、社会生产力与知识[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牛飞亮;;数字化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型[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见习记者 刘书艳;秩序与混沌的边缘[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2 刘艳梅;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新经济地理理论[N];学习时报;2007年

3 梁捷;经济学的手搭上了地理学大门[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季晓莉;克鲁格曼:一个合时宜的诺奖得主[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何富强;应尊重不参与的权利[N];证券日报;2003年

6 逄锦聚 蒋涛;最优城市规模的动态性[N];人民日报;2005年

7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文贯中;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8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新经济地理学: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业安;克鲁格曼心中应对危机的最佳方法[N];上海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日波;报酬递增思想何以中断[D];浙江大学;2012年

2 昌明;合作行为与经济学中的互补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何志星;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D];浙江大学;2012年

4 杨慧玲;劳动协作及报酬递增[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任红波;模块化体系中的产业链整合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林成;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演进[D];辽宁大学;2007年

7 常海庆;媒体规模经济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傅沂;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李斌;经济发展与贸易区域化:一个新兴古典理论框架及其启示[D];西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燕波;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陈宁化;分工同区域经济增长和空间结构的关系[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孙莹丽;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产业价值链重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潘海波;技术标准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孙斐;演化范式下中国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及框架思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淮建军;知识扩散的网络效应[D];西北大学;2001年

7 蒋银鸽;李约瑟之谜新探:基于货币——价格分配效应角度的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8 韩莉;马克思产业组织思想探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36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36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b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