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虚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
本文选题:广义虚拟经济 + 就业 ; 参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广义虚拟经济是"生活对象化"的人本经济,它的发展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转型和就业变迁。在当前国际竞争已经进入广义虚拟经济主导制胜、国内改革进入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新形势下,开展广义虚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对于国计民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广义虚拟经济的基础理论和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开展国计民生问题的实践应用研究。文章在阐述了广义虚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着重从广义虚拟经济的需求、供给和要素特征揭示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效应,从生产和消费两个层面分析就业增长对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图解了二者相互关系的协调机制及其耦合作用机理。
[Abstract]:The generalized fictitious economy is the human-based economy of "living object", its development will inevitably influe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employment vicissitude.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has enter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the domestic reform has entered a new situation of steady growth, restructuring, promoting employment,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growth and its mechanism will help people to realize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development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It is beneficial to further expand and deepen the basic theory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the growth of employment, this paper emphasizes on revealing the quant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n the growth of employmen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mand, supply and elements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e structure and quality effects are analyz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coupling mechanism of the two relations are illustrated in terms of employment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周期波动下FDI流动的就业转移效应与公共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1BJY043)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X2011-1028(M))阶段成果
【分类号】:F061.3;F2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星;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江苏人力资源开发[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赵文祥;搞好职业培训促进就业[J];经济师;2002年12期
3 周利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带动效应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4 周翠翠;;浅析当前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问题[J];新西部(理论版);2006年12期
5 刘青;;高职生就业困境分析——一个社会资本的维度[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21期
6 赵恒群;李晶;;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黄旭平;张明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基于面板VAR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吴开明;;试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扩大就业的对策[J];湖湘论坛;2007年05期
9 张智勇;;最低工资会打击农民工就业吗[J];财经科学;2007年10期
10 赵颖;;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梅洪常;周莉;陈丽新;;重庆市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现状调查[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智勇;;最低工资会打击农民工就业吗[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3 李忠云;;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制度障碍与保障机制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孙斌栋;;上海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均衡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分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王兴刚;薛春霄;陈涛;王海华;程秀荣;;白斑与职业因素的相关性探讨[A];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职业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秋菊;透视大学生“就业经济”[N];中国工商报;2002年
2 苏晓红 赵凯;武汉:五种专业好就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3 ;今天参加培训 明天准备就业[N];工人日报;2002年
4 赵文;下岗CEO就业真是难[N];中国保险报;2000年
5 记者 孙兴伟;美容等五职业就业门槛提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吴焰;上海有座“就业加油站”[N];人民日报;2000年
7 话题主持人:本报记者 姜澎;毕业高峰话就业[N];文汇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严鸿珍;如何面对就业新形势[N];新华日报;2002年
9 朝霞;就业之路始于技能[N];华夏时报;2002年
10 记者 梁鹏 罗侠;就业要有“通行证”[N];重庆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4 何菊莲;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劳动关系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梁皓;威海市外来劳动力就业及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雯;大城市郊区的就业与社会保障[D];武汉大学;2005年
4 王珂;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结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李鹤;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问题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谢石;新疆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7 童聿忻;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工资效应[D];复旦大学;2008年
8 陈纹;政策扶持下的福建劳务派遣企业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李宏;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若干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10 黄秋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36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3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