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

发布时间:2018-05-21 16:15

  本文选题:马克思经济学 + 资本主义 ; 参考:《南开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摘要】:20世纪50—80年代的著名"剑桥资本争论"揭示出主流新古典理论存在不可避免的逻辑矛盾,表明目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所有由货币量值表示的统计变量完全由社会关系或特定的货币金融体系决定,而与主流经济学基于生产函数的技术分析无关。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其核心是以货币为基础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由此形成以获取货币利润为目的的特殊竞争制度或比谁挣钱多的游戏。通过采用抽象的价值与剩余价值概念说明这种资本主义关系的性质并阐释现实中的工资、利息、利润和国民收入等概念,马克思在表明资本主义企业成本收益计算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讨论现实资本主义的有效需求和经济波动问题,并表明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收入分配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由此阐明,马克思经济学所关注的正是现实经济中由货币和国民收入核算统计变量所表示的资本主义竞争与收入分配的社会关系,主流经济学对这些统计变量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
[Abstract]:The famous "Cambridge capital debate" from 50 to 80s of twentieth Century revealed the inevitable logic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mainstream neo classical theory. It shows that all the statistical variables represented by the value of money in the current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system are completely determined by social relations or specific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ystems, while the mainstream economics i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the mainstream economics. The analysis of Marx's economics is the real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relation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associated with it. The core is the capital and employment based on money, which forms a special competition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obtaining money profit or more than who makes money. The concept of the capitalist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cept of wage, interest, profit and national income in reality are expla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surplus value. Marx set up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ost and income of capitalist enterprises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 demand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 of real capital.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determined by the effective demand is derived from the nature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y for profit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Thus, it is stated that Marx's economics is concerned with the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capitalist competition and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expressed by the statistical variables of the monetary and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in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mainstream economics. These statistical variables and the explanation of real economic problems are totally wrong.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0-0;F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镇邦;毛阳海;;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西藏农业结构转型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田凤雅;;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应用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3 贾燕兵;李建强;卞兴云;;基于宏观尺度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与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4 王海鸿;韩娜娜;朱前涛;;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5 刘家树;齐昕;;基于微笑曲线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问题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铁殿君;李华;;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唐江桥;;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渊源[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9 任小龙;;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缺陷——停滞的工资[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10 何雄浪;江传彬;;社会主义新分配方式探析:按人力资本贡献分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俊彬;;略论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霍敬裕;;区域合作中地方政府信息沟通责任研究——不完全信息状态难题的解决[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景贵飞;;产业扩张阶段的地理信息应用分析[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钟棣;;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在贸易与收入分配问题上的论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5 夏丹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济学分析及政策选择[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藏波;杨庆媛;周滔;;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房价与地价关系研究——以六大区域代表性城市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纪玉山;;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重建公平[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8 冯子标;焦斌龙;;劳动同质性的假设是劳动价值论走不出困境的根——兼论劳动同质性、劳动价值论与人力资本[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9 林金忠;;西方主流经济学分配理论评析[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10 鲁品越;;唯物史观·资本逻辑·金融风暴[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妮;老挝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2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善华;虚拟经济视角下我国房地产泡沫生成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盛峰;公平与效率均衡的财政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国庆;后工业经济与经济虚拟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9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崔健;银行、信用货币创造和经济周期波动[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世军;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杜哲涛;虚拟货币属性的法理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康丽丽;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梁维维;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武岳;中国贸易结构变化对贸易差额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艳丽;中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牟丽明;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分工演进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璐;;社会关系与资本主义竞争——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理论解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曹剑;林铁铮;;“剑桥资本争论”的回顾与展望[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王璐;;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比较:有效需求问题探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刘磊;;对“剑桥资本争论”的思考——从马克思的古典一般均衡理论寻求出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2006年05期

5 赵锦辉;;斯拉法经济学评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王璐;;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资本理论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7 王璐;;马克思的内生货币理论解析[J];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8 朱富强;;马克思经济学内含的人本主义及其体现[J];改革与战略;2009年05期

9 王璐;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货币与资本[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4期

10 王璐;;货币经济与总量关系——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异曲同工[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洋;;帕西内蒂悖论之谜新探[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2 王璐;;有效需求问题探源:马克思和凯恩斯[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杨爽;;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看行业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朱芳漪;;基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浅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任民;;铁路客运收入分配的多人合作对策问题[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6 董国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7 孙百才;;教育与收入分配:文献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8 谢小贵;高永;;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9 侯普光;;浅议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阮宜胜;;论财政调节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洪轩;通过公共政策调节收入分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权衡;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十大效应[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本报评论员 刘晶瑶;改善收入分配,功夫应在收入分配外[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沈刚 郑莉 陈华;收入分配:一个依然热门的话题[N];工人日报;2009年

5 郭鑫;以收入分配促经济结构调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权衡;和谐社会更需要公正的收入分配[N];文汇报;2005年

7 吴明;我国收入分配相当不均起点不公尤其严重[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袁飞邋吴晓婧;上海国企改革攻坚“收入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北京安邦咨询研究员 周子勋;调整收入分配不能再“看上去很美”[N];上海证券报;2010年

10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杨洁;“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须过“三关”[N];西安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娉研;货币量值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D];南开大学;2012年

2 杜鹏;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杨丽;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4 王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增长与波动[D];南开大学;2009年

5 金振宇;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及其对消费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毅;企业理论研究——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D];厦门大学;2004年

8 田杨群;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互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邓灵斌;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10 杨东柱;社会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冬梅;马克思经济学时间观的当代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叶林;我国市场化改革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莹;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范言慧;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D];湘潭大学;2003年

6 苏泽龙;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7 张磊;军队干部收入分配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金易;马克思“按需分配”理论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张云芳;《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学时间思想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建媛;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调控[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19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19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7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