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数量关系与基于中国数据的估算
本文选题:相对剩余价值 + 绝对剩余价值 ; 参考:《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0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剩余价值的计算式做全微分,得到了剩余价值量变动中"绝对剩余价值部分"和"相对剩余价值部分"的估算式,并利用中国的相关数据尝试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是伴随着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减少,然而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正越来越少,绝对剩余价值的减少也越来越小。这意味着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正逐渐耗尽。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formula of absolute surplus value and relative surplus value in the variation of surplus value is obtained by making ful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surplus value, and the relevant data of China are used to try to estim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since the mid-1990s is accompanied by the increase of relative surplus value and the decrease of absolute surplus value, but the increase of relative surplus value is becoming less and less. The decline in absolute residual value is also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This means that the potential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growth model is running ou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宏观经济学模型研究”成果(项目号14CJL038)
【分类号】:F014.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孟捷;李怡乐;张衔;;非自由劳工与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多样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洪远朋;;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J];教学与研究;1980年04期
3 黎小波;陈秀山;;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仅仅属于相对剩余价值吗?--与洪远朋同志商榷[J];教学与研究;198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斌;北朝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2 王玉玺;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3 王可;爱丽丝·沃克《紫颜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4 刘敏;空间场能作用下的常州市村镇空间结构布局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王晓晶;新疆90后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6 龚亨选;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视野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温州大学;2014年
7 陈晓芳;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D];温州大学;2014年
8 马旭明;社会风险研究中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整合[D];温州大学;2014年
9 原志敏;温州农村宗族势力对民主选举的影响[D];温州大学;2014年
10 李好;网络外交的兴起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潘毅;卢晖临;严海蓉;陈佩华;萧裕均;蔡禾;;农民工: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J];开放时代;2009年06期
2 黄岩;;工厂外的赶工游戏——以珠三角地区的赶货生产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丹;;权利与权利的对抗——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王绍顺;;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J];教学与研究;1962年06期
3 张石生;;应怎样正确理解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4 周小翔;增加劳动强度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绝对剩余价值[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5 侯廷智;提高劳动强度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吗[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12期
6 亦山;;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J];中国经济问题;1963年12期
7 陈谋箴;;劳动强度生产绝对剩余价值[J];中国经济问题;1983年04期
8 侯恒;关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问题[J];开封师院学报;1963年01期
9 张富春;;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定义的一点异议[J];教学与研究;1987年02期
10 赵材 ,夏慧玲;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几个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姜运政;;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关系辨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本文编号:1936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3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