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奈曼旗 + 退耕还林 ; 参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2年01期
【摘要】:以奈曼旗为例,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补偿标准进行研究,明确其实施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途径、方式和保障机制,利用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方法计算退耕还林补偿标准.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直接成本约447元/hm2,机会成本约为5 967元/hm2,合计补偿标准约为6 414元/hm2.该结果高于现有补偿标准(2 964元/hm2),表明现有补偿标准偏低,无法弥补实际损失和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Abstract]:Taking Naiman Banne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clarifie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ways, ways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Direct cost and opportunity cost method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 cos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s about 447 yuan / hm ~ (2), the opportunity cost is about 5,967 yuan / hm ~ (2), and the tot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about 6,414 yuan / hm ~ (2). The result is higher than the existing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2964 yuan / hm ~ (2),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too low to compensate for the actual loss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esidents in production and life.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XJY008)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8026)
【分类号】: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波,王道杰,孟兆鑫;长江上游陡坡耕地退耕还林的思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年S1期
2 青格乐吐;从退耕还林谈我旗的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年03期
3 庄电一;退耕更要重视“还草”[J];草业科学;2003年05期
4 王万山;退耕还林实施中的问题及成因[J];中国环保产业;2003年12期
5 周雅昭 ,张兆翻;三个结合 六种模式 推进会宁生态工程建设[J];甘肃林业;2003年04期
6 王文德;准确把握基本政策 精心打造“绿色山西”[J];山西林业;2003年05期
7 朱名洪;天干水不干 阳朔退耕还林见成效[J];沿海环境;2003年10期
8 刘学成;河南省生态防护工程现状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4年03期
9 杨美玲,米文宝,廖力君;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草)中的人口与发展问题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4年03期
10 张雅茜;付少平;;退耕还林区妇女生态意识的分析:对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反思[J];社科纵横;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双江;曹明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运行机制初探[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岳建英;卢崇恩;;灌木植物在山西退耕还林中的作用[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3 吕和平;;退耕地林下种植苜蓿的技术探讨[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郭建侠;杜继稳;郑有飞;;陕北地区不同植被改善方案对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吕植;;实行生态补偿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桑杰;;沙漠中的希望[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桑杰;;应逐步完善治沙的有关法律和政策[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论文集[C];2007年
8 康丹瀛;;海雀村二十年生态建设的实践及经验探究[A];2008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8年
9 张一鹏;;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思考[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10 任玉岭;;生态现代化战略需以黄河流域为重点[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玉琮;退耕还林重在质量[N];甘肃日报;2004年
2 记者 宋海峰;确保退耕还林[N];江西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彭锦云 本报通讯员 王俊 丁保先;我们要踏踏实实搞退耕还林了[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4 记者胡跃平;贵州退耕还林二百六十万亩[N];人民日报;2002年
5 记者姚润丰;前四个月退耕还林逾五千万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柳维河;退耕还林利国利民 功在当代惠及子孙[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7 谭飞 肖敏;甘肃退耕还林试点3年造林300万[N];农民日报;2002年
8 记者 林东升;今年全国安排退耕还林6000万亩[N];农民日报;2004年
9 本报通讯员 张清福;退耕还林为致富[N];中国花卉报;2003年
10 姚润丰;2003年:退耕还林1亿亩[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金京淑;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得祥;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4 胡培兴;京津风沙源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李世荣;青海大通高寒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李海杰;吉林省双阳水库汇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方炫;黄土高原乡级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功能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转颖;退耕还林试点阶段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2 刘丽;陕西蓝田县森林生态环境补偿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刘晖霞;西部地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叶伟;济南市长清区森林生态环境补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引乾;贵州黎平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及其量化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蔡元汉;吴起县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邢恩德;奈曼旗荒漠化发生复杂系统与动力学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8 韩国峰;奈曼旗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王小宇;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奈曼旗土地沙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沛沛;大寨虎头山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6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66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