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贡献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碳排放强度 + 结构份额 ; 参考:《开发研究》2013年05期
【摘要】:首先根据狭义资源型产业内涵将其划分为采掘类和初级加工类,基于1998—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资源型产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判断碳排放强度变动趋势,从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内在动因。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产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10.20%。其中,结构份额的累计贡献度为-0.55,阻碍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效率份额的累计贡献度为13.92,是资源型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贡献因素。
[Abstract]:Firstly, it is divided into mining and primary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narrow resource-based industry.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98 to 2010,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China's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are measured, and the trend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re judged. Analyz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from structure share and efficiency sh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China's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is on the whole decreasing, with an average annual decline of 10.20%. Among them, 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of structural share is -0.55, which hinders the de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of efficiency share is 13.92, which is the main contributing factor to the de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源型产业集群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影响路径异同研究”(NO.71263051) 新疆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XJGRI2013009) 新疆大学博士创新基金项目“资源型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影响路径研究”(XJUBSCX 2012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2 党建民;张新润;;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条件分析[J];开发研究;2012年03期
3 刘莉娜;曲建升;邱巨龙;曾静静;李燕;;1995—2010年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轨迹[J];开发研究;2012年04期
4 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5 刘凤朝;潘雄锋;徐国泉;;基于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J];资源科学;2007年04期
6 李江苏;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增长机理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2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4 单聪聪;;中英两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联比较[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3期
5 彭远新;林振山;;江苏、安徽能源强度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6 成艾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李慧明;杨娜;王磊;左晓利;;天津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理及政策启示——基于8个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8 彭觅;吕斌;张纯;黄斌;;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9 王卉彤;慕淑茹;;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的趋势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9期
10 王军;仲伟周;;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研究——要素禀赋的分析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孙丽欣;;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优势与对策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曹孜;沈珍瑶;;基于能源消费的工业部门碳排放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段东平;李婷;;低碳经济模式下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6 姚喜军;;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伯松;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张涛;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文磊;基于国家利益分析的国际碳减排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袁潮清;中国节能降耗途径的节能效果测算及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李霞;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红光;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段宗蓬;江西工业主要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5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李文苗;低碳旅游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陈科;;重庆市房地产投融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4 张志强;曲建升;曾静静;;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5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6 高卫东;姜巍;谢辉;;经济发展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8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9 汪刚;冯霄;;基于能量集成的CO_2减排量的确定[J];化工进展;2006年12期
10 杨建新,王如松;生命周期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林;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8年12期
2 王彦佳;;实践低碳经济:兼顾GDP创造和CO_2排放[J];WTO经济导刊;2010年02期
3 刘燕娜;洪燕真;余建辉;;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年08期
4 楚春礼;郭彩霞;鞠美庭;王雁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8期
5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6 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赵荣钦;刘英;丁明磊;焦士兴;;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8 宋杰鲲;张宇;;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7期
9 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10 冯相昭;;碳减排,还有哪些潜力可挖?[J];环境保护;2009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艳;秦耀辰;;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周永章;杨海生;王祖伟;王鹤立;刘祥伟;王音;;中国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晓;王铮;;中美碳排放量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金碧;黄贤金;;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核算及减排潜力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黄静;高良敏;;淮南市碳排放定量核算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8 董会娟;张智勇;李晓娴;薛冰;;基于IPCC方法的区域碳排放研究—以沈阳市和平区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欣;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贸易报;2009年
2 周兆军;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商务时报;2009年
3 记者 冯洁;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颖春;相关行业或开展碳排放强度试点[N];中国证券报;2011年
5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6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练好内功是根本[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晶;增长中转变 调整中成长[N];中国石油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公欣;政策信号明确 中国碳交易“谜局”将破[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郭朝先;避免循环经济“有循环无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叶文添;低碳之殇[N];中国经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4 张海玲;管制政策下中国出口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范英英;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9 汝醒君;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黄慧儒;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5 金汝蕾;碳排放演化动力系统理论及演化情景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6 李娜;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构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春燕;气候变暖下的长江三角洲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减排政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9 李燕;西北省会城市家庭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杨晓冬;宜宾市不同交通运输形式碳排放特征及演进动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67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6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