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从唯物史观谈产权改革与政权建设

发布时间:2018-06-03 02:18

  本文选题:唯物史观 + 政权 ; 参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5期


【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权的出现呼唤政权的产生,没有政权就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产权。这一过程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生产力条件下,政权的阶级性决定产权及其阶级属性,政权对产权有控制作用,能够界定、调整和维护产权,政权为了巩固和发展还要改革产权。为了实现大多数人的人权,要求政权从这些重要关系方面作用于产权,选择有利于大多数人的产权制度安排。为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来巩固和维护人民大众的无产阶级政权。
[Abstract]:According to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emergence of property right calls for the emergence of political power, without political power, there is no property right in general sense. This process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decision and reaction. At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a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class nature of the regime determines the property right and its class attribute, and the regime controls the property right and can define, adjust and maintain the property right. The regime must reform the property right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property righ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uman rights of the majority, the regime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perty rights from these important relations, and choose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 property rights in favor of the majority. Therefore, as a socialist country,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army and national defense to consolidate and safeguard the proletarian regime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
【分类号】:F01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厉以宁;美国边疆学派“安全活塞”理论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年03期

2 王璐;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百年论争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04年04期

3 卿太祥;余洋;;基于财权概念的企业财务主体二层次划分[J];财会月刊;2006年10期

4 任洲鸿;劳动产权与劳动力产权辨析——兼与张亚斌等同志商榷[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06期

5 徐毅;;美国和法国违宪审查的政治属性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许兴亚;《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的若干范畴[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09期

7 邱海平;重新认识大生产和小生产及其重大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8 连建辉,黄文峰;对“股票期权制”本质的再认识—一种关于异质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价机制[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7期

9 吴宣恭;西方现代产权学派对产权关系社会性质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比较[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9期

10 褚江丽,崔澜;修宪:日本和平宪法面临困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刚;转型期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张继良;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俊奎;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涛;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邓光君;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樊继达;国有资产监管[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王越子;企业权力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程倩;论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清丽;知识产权评估及其变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2 张清涓;英国农村雇佣劳动力的发展与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兴起[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樾;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4 汤继伦;现阶段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权益和社会保障研析[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颖;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D];吉林大学;2004年

6 董传岭;晚清山东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有祥君;公共权力占利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8 刘茹欣;优化产业结构与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9 李永华;中美合同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0 冯海萍;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子渝;;我国对唯物史观的最初传播[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2期

2 孙舒景;;论陈独秀的唯物史观思想[J];中国报业;2011年04期

3 王新营;陈伟;;“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本源探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王福民;;论唯物史观的日常生活转向[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5 周嘉昕;;为什么是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再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6 陈为科;;《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7 杨金洲;;论唯物史观与个人尊严的内在关联[J];江汉论坛;2011年06期

8 徐千懿;;韦伯《新教伦理》对唯物史观的批判[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9 陆云;;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相通性——基于唯物史观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探讨[J];长白学刊;2011年04期

10 庄友刚;;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空间生产、城市发展与人类解放[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陶笑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五原则[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凌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定位——马克思的发现片论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李鸿烈;;唯物史观生产力范畴三题[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郑明珍;;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英;唯物史观的现实生命力[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河北师范大学 张艳玲;坚持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的内在一致性[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慕卿;扣紧唯物史观与中国问题的双重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敏;唯物史观与21世纪[N];学习时报;2002年

5 吴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十个命题有待重新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莫雷 南开大学哲学系;政治哲学发展与唯物史观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常绍舜;唯物史观的层次性[N];社会科学报;2001年

8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审 王和;关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9 吴英;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冷”“热”不均30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薄洁萍;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马新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3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5 刘方现;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百年轨迹寻踪[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琳;场域—出场意义的形塑、传播与解码[D];苏州大学;2012年

7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8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9 李冬青;从历史规律到历史趋势[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朱亦一;论施蒂纳的形而上学批判及马克思对其批判的批判[D];清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珊;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3 张立达;生存哲学反思下的唯物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立俊;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5 程兴国;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技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7 彭健;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丁增锋;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毛利锋;唯物史观出发点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孙德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唯物史观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71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71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b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