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从经济关联走向知识关联——产业空间分布动力机制演化

发布时间:2018-06-16 22:56

  本文选题:企业异质性 + 空间二重性 ; 参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传统理论所强调的基于前后相联系(即经济关联)的动力机制系统不能有效解释产业空间分布的"二重性"特征以及"双向迁移"现象。我们从讨论空间属性切入,在企业异质性视野下分析"二重"非均衡空间的形成机制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产业分布的空间非均衡具有"产业份额"和"生产效率"的二重耦合特征,企业空间选择行为是其形成的内在动力,"经济关联"和"知识关联"是动力传导机制;"知识关联"机制主导了基于产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融合的产业跨区域(国)整合过程。新动力机制要求相应产业政策必须切合企业生产效率多样性特点,进行精细化的引导;区域政策则应该考虑到空间分类效应对地区差距扩大的影响,在培育外围地区生产效率增长点的同时,引导西部地区劳动等资源向东部配置,以充分发挥该区域生产效率溢出效应。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heory emphasizes that the dynamic mechanism system based on the economic relation can not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duality" and "two-way mig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patial distribution. From the discussion of spatial attributes, we analyz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nternal logic of "double" disequilibrium spa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heterogeneity. It i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equilibrium of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has du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share"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behavior of enterprise spatial choice is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of its formation, "economic association" and "knowledge association" are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power, and "knowledge association" mechanism dominates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cross-regional (nation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chain, spatial chain and value chain. The new driving mechanism requires that the corresponding industrial policies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be guided by refinement, while regional policie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spatial classification on the widening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region, we should guide the labor resour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to the east while cultivating the growth point of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peripheral area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182) 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3NDJC009Z)
【分类号】: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瑞龙,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2 曹明福;李树民;;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利益得失[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6期

3 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4 陆毅;李冬娅;方琦璐;陈熹;;产业集聚与企业规模——来自中国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0年08期

5 陈建军;袁凯;陈国亮;;基于企业异质性的产业空间分布演化新动力[J];财贸研究;2013年04期

6 李君华;;学习效应、拥挤性、地区的分工和集聚[J];经济学(季刊);2009年03期

7 庞春;;一体化、外包与经济演进:超边际-新兴古典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8 赵作权;宋敦江;;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趋势与驱动机制[J];开发研究;2011年02期

9 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陈建军;袁凯;陈国亮;;选择效应:异质性视角下的企业区位决策[J];江淮论坛;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静,张新华;浅析经纪类券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流程再造[J];商业研究;2003年04期

2 吴晓翠;企业成长的一个悖论分析:效率与适应[J];商业研究;2005年17期

3 李君华;彭玉兰;;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专业化还是多样化?[J];商业研究;2010年05期

4 白永秀,赵勇;企业同质性假设、异质性假设与企业性质[J];财经科学;2005年05期

5 刁莉男;张世伟;;国际分工演化过程模拟实验研究[J];财经研究;2006年08期

6 王佩;;无形资产概念的界定与拓展[J];财会月刊;2009年17期

7 王廷科;冯嗣全;;银行异质性假设、要素市场不完全与长期竞争优势[J];财贸经济;2009年01期

8 孙晓华;周玲玲;;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创新能力——基于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9 龚晓菊;刘祥东;;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10 蒋长流;王晴;;基于能力假说的企业创新外溢与创新激励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尹碧波;;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黄群慧;;第5章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对管理学学科发展的价值[A];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群慧;;决定企业持续成长的竞争优势源泉:多重理论视角分析及其内在一致性[A];中国企业持续成长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辉文;;企业组织的演变——联合产权制度阶段演化论下的分析[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昊e,

本文编号:2028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28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b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