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中国区域碳强度目标设定的情景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24 09:20

  本文选题:CO排放 + 碳强度 ; 参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区域碳强度目标的设定问题进行研究,以区域碳排放模型为基础,根据模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情景设定,分析预测区域自身的碳强度降低情况,从而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碳强度目标。以北京市为例,设定出15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分析在不同情景下碳强度目标的实现情况。研究表明: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的碳强度降低18%的目标是合理的;北京市2005—2020年的碳强度目标在45%~50%之间会更为合理;北京市"十三五"期间碳强度降低区间应在6%~8%之间。对北京市而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平稳发展,都能促进碳强度目标的实现。
[Abstract]:Based on the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 model and th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mode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etting problem of regional carbon intensity target by using scenario analysis method, and analyzes and predicts the reduction of regional carbon intensity. Thus, a carbon intensity target suitable for the region has been developed. 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 15 different development scenarios are set up, and the achievement of carbon intensity target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arget of reducing carbon intensity by 18%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reasonable, that the carbon intensity target of Beijing from 2005 to 2020 is between 45% and 50% is more reasonable, and that the reduction range of carbon intensity should be between 6% and 8%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n Beijing. As far as Beijing is concerned,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growth level,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an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arget of carbon intensity.
【作者单位】: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管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7301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11201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955703)
【分类号】: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精云;王少鹏;岳超;朱江玲;郭兆迪;贺灿飞;唐志尧;;“八国集团”2009意大利峰会减排目标下的全球碳排放情景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10期

2 李正山;;发展环保产业促进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J];北京观察;2001年03期

3 申威,张阿玲;北京市机动车排放控制情景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2期

4 秦钟;章家恩;骆世明;叶延琼;;我国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的系统动力学预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4期

5 申威,张阿玲;用排放情景分析系统研究北京市机动车污染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4期

6 ;北京市关于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J];商品混凝土;2009年02期

7 刘旭升;;北京市植被生态需水量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年02期

8 王向华;朱晓东;程炜;姜伟;李杨帆;;不同政策调控下的水泥行业CO_2排放模拟与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9 王倩倩;黄贤金;陈志刚;;基于环境负荷模型的中国碳排放情景分析[J];生态经济;2009年01期

10 匡新瑞;武戈;;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进出口贸易中CO_2排放分析[J];生态经济;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轩春怡;刘海涛;苗世光;;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气象环境影响初探——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同斌;郑袁明;;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的区域性评价与风险预警——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04年

3 王京丽;张远航;邵敏;曾立民;;北京市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关系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金海;张国祯;;北京山区关停废弃矿山现状及典型生态修复模式[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荣辉;方先金;;北京市城市污水资源化领域的新纪元[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6 段进宇;邹庆;;北京市的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构想[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周文华;王如松;;城市生态健康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8 黄家鑫;;城市化进程:城市环境气象的机遇与挑战[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9 彭洋;;小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尹晓惠;;城市化与大气环境交互耦合关系研究的理论探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黎;北京定下今年节能减排目标[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孙斌 徐霞;京城汽油已达国Ⅲ标准[N];华夏时报;2005年

3 薛黎;北京10年环保总投入1200亿元[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记者 张黎;做首都环保坚强科技后盾[N];中国环境报;2008年

5 记者 石琨;上海最早“打工热”始于何时[N];文汇报;2009年

6 曾昀;六里屯垃圾发电项目应予缓建[N];北京日报;2007年

7 朱裴;六里屯垃圾焚烧项目被明令缓建[N];北京商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黄勇;中国可以成为世界环保典范[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于丽;应对欧四标准各方尚存尴尬[N];中国企业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王豫斯;一泓绿水迎奥运[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张凯;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莲芳;北京市地表水体污染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马忠强;大连全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安全及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徐志嫱;西北典型缺水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优化与情景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董雪玲;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特征及来源判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程东会;北京城近郊区地下水硝酸盐氮和总硬度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李海涛;绿洲水资源利用情景模拟与绿洲生态安全[D];北京大学;2008年

9 庞军;奥运投资对北京市的环境与经济影响[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10 曲建升;中国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栩文;临安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郑妍;北京市区尘土与表土磁性差异及其环境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雅彬;北京免耕实施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靳颖;北京市空气花粉污染的研究[Ⅱ][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小君;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6 钱越;中国城市蔓延的环境影响与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倩;北京市空气花粉污染的研究[Ⅰ][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海燕;基于环境容量的产业结构优化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邵继东;基于情景分析的环保投资路径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江凌;城市化进程下的昌吉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61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61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e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