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Abstract]:Urban scale and spatial structure affect urban spatia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is paper uses data envelopment (DEA) analysi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urban spatia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227 prefectural cities in China, and establishes an analytical model to verify the urban sca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its mechanism.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and finance promotes the land non-agriculture to cause the city scale to exp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hinders the labor urbanization causes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unreasonable, which reduces the urban spatia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en causes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to rise. China can correct this distortio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pace use, save energy and reduce the intensity of carbon emission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mission reduc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基金】:复旦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基金(EZH35483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人口城市化低碳发展战略研究”(10ZD&032)
【分类号】:F299.2;X19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荣;曲福田;;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2 钱忠好;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12期
3 方先知;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4 陈明森,李金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J];东南学术;2004年04期
5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王一谋,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江南,吴世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6 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7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8 朱莉芬;黄季q;;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9 钱文荣;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政府缺陷与用地规模过度扩张[J];经济地理;2001年04期
10 王元京;;走“空间节约”之路——不同资源配置、能源消耗模式的差异给我们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福田;吴郁玲;;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3期
2 顾湘;王铁成;曲福田;;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06期
3 程开明;;城市偏向视角下的农地征用[J];农村经济;2006年12期
4 史大平;王定祥;;城镇化中的农地适度非农化:制度障碍与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3期
5 潘勇辉;;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区域土地资本运营绩效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6期
6 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5期
7 黄瑞芹;农民工进城就业歧视政策的外部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12期
8 胡雅妮;郭威;;浅论农民工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张钰,刘桂民,马海燕,王根绪;黑河流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4年06期
10 程贯平;劳动力市场分割文献述评[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辉;石岩;;对我国建立城市成长边界制度的思考[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其友;;居民劳动要素供给行为变迁的制度解释[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晓佳;;对中国地(市)管县体制的理论探讨——一个两地区、两级政府模型[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4 聂辉华;;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不同行为的影响: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框架[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5 王常雄;;二元农地产权、地方政府过分掠夺与失地农民策略性反应[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叶建亮;;歧视性公共产品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对户籍制度的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战金艳;邓祥征;苏红波;唐华秀;;耕地用途转移对黄淮海平原灌溉需水量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闵捷;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的时空尺度效应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孙恒滨;;关于黑龙江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建议[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教育、健康与农民收入增长——来自转型期湖北农村的证据[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诸培新;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2 姜海;转型时期农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赵哲远;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盛广恒;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6 李明月;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7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9 刘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曹宗平;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D];西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少;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2 王盛军;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3 严丽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刘笑团;浙江省工业用地高效配置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郭丽丽;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6 杨燕玲;新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7 陈其春;含山县土地利用及其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8 逄振达;烟台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郭慧敏;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三农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徐海英;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市场制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强;浅议紧凑型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以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建设策略为例[J];安徽建筑;2005年05期
2 马新成;李世平;;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3 鲁春阳;杨庆媛;田永中;文枫;胡渝春;万平;;基于主成分法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4 王海阔,陈志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空间规划模式探讨[J];地下空间;2005年01期
5 王建刚,于英川;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主成份分析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01期
6 樊小钢;土地的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J];财经论丛;2003年04期
7 谭荣,曲福田,郭忠兴;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8 金相郁;;中国城市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1990-2001年[J];财贸经济;2006年06期
9 顾朝林;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5期
10 李琳;;“紧凑”与“集约”的并置比较——再探中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新思路[J];城市规划;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华清;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勇;城市规模发展的实证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2 刘玉博;城市规模聚集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河北大学;2005年
3 段谟法;适度城市规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峥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郑华东;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规模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孙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王忻;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9 郭松;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刘晓亮;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凤全;叶玮;程雁;朱丽东;王天阳;潘虹梅;;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的城市灰尘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江帆;陈维平;李元元;;悬浮生物载体空间结构的数值评价[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3 张修宇;徐建新;李斌;雷宏军;;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J];人民黄河;2008年01期
4 董雅文,方继荫;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9年03期
5 李伟东;李明;李伟锋;刘海峰;亢万忠;于遵宏;;污泥对水煤浆静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2008年S1期
6 钟宜根;葛幼松;张强华;顾鸣东;;城市规模与碳排放的相关性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05期
7 朱祖希;;控制城市规模改善首都环境[J];环境保护;1983年10期
8 高景丽;;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J];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许抄军;;基于环境质量的中国城市规模探讨[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10 周健;;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石羊河流域城市规模研究——以凉州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宝辉;王如松;马达;李博;;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新尝试[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2 卢雯;张国徽;;抚顺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主要对策[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李冬;;关于石家庄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的道路探讨[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义明;;种群生存力分析:准确性和保护应用[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林劲辉;;城市土地开发建设必须注意环境保护[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6 朱永亮;;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与新对策[A];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7 高宇;郭良宏;;SPR竞争检测PFOS与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徐祥德;周秀骥;施晓晖;;城市群落大气污染源影响的空间结构及尺度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郝丽萍;李子良;刘泽全;方之芳;何金海;;成都市近50年城市气候年代际变化及热岛效应[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蔺雪芹;;水资源对绿洲城市城市化影响分析——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世博 光影记忆[N];中国环境报;2010年
2 谭明堂 李守晟;胶南为城市污水管网安上“电子眼”[N];青岛日报;2006年
3 ;千年名县展新姿[N];马鞍山日报;2011年
4 赵晴;我国城市垃圾回收治理技术获重大突破[N];中国建材报;2011年
5 ;没有了水,明天我们喝什么[N];人民政协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徐小`;郊区变城区 搬迁复搬迁[N];中国环境报;2005年
7 赵关良;城市形态要合理 城市规模须控制[N];中国环境报;2007年
8 记者 魏广军;建立长效机制 提升管理水平[N];平顶山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宋歆;“控制在2℃以内”指什么?[N];解放军报;2010年
10 ;生态视角下的绿色城市规划[N];贵阳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莫虹频;区域典型物质与能量代谢模拟及优化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2 王文哲;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张凯;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胡孔发;民国时期苏南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凡;城市污水排放量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崔林;不确定优化方法用于城市固体废物管理[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周健;基于生态承载力的西北内陆河流域城市规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果;区域生态修复的空间规划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孙华刚;不确定性排队模型在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6 丁晓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园园;我国生态城市系统评价及空间分异规律[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飞;人口聚集对城市增温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乔明叶;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
10 李润洁;长沙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40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40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