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邻避的经济学分析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environmental avoidance incidents in China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with the closure or relocation of adjacent facilities as the outcome. In many cases,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this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re are Pareto improvements. Space for enhancing the overall welfare of society. The public, as a stakeholder,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environmental avoidance, and the passive and inac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is the key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ev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equi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rnality of adjacent facilities, analyzes the three-party behavior and interest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public in neighboring avoidance, and grasps the essence of environmental avoidance. Only by changing the three-party income cost func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three-way equilibrium interest relationship can we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eighbor avoidance and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作者单位】: 唐山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我国合理分担国际环境责任提供依据的理论与量化研究”(项目批准号:7107308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项目批准号:09YJA79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玉明;;地方利益、政府利益与官员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J];东岳论丛;2006年01期
2 陆铭,陈钊,严冀;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3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4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5 金太军;;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6 金太军;袁建军;;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观察腐败深层机制的微观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玉文;吴昕春;;基于政府合作视角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宣丹妮;;民企与政府关系扭曲诱因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3 李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区际合作障碍——基于晋升博弈分析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章文光;覃朝霞;;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问题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杨元泽;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提高了经济效率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黄潇;杨俊;;中国地区间教育不平等的分解及治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龙苗;郑勐;;市场与地方保护主义:一个基于市场产权的分析框架[J];商业研究;2008年03期
8 刘迪平;陈媛媛;刘强;;寻租、晋升、二元农地产权与地方政府征地行为的逻辑思考[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9 刘东;张秋月;陶瑞;;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干预行为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10 李民;欧阳波;;基于物流网络的企业品牌营销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尚蒲;罗必良;;中央与地方博弈:来自1999-2009年土地审批与违法用地的证据[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刘宁;孙秋鹏;;投资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尹恒;;中国县级政府支出偏向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保建云;;权力租金、寻权与权钱交易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倪子靖;;规制俘获理论的文献综述[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6 孙柳媚;王争;;转型时期的税收竞争、地方公共服务与经济表现[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7 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王凤荣;高飞;;政府干预、企业生命周期与并购绩效——基于我国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王箐;;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提供:以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燕;论我国破产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设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尚海涛;陕西省地方财政风险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5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张长海;企业影响力、会计稳健性与资源配置效率[D];暨南大学;2010年
10 肖教燎;土地政策传导机制与路径的分析与仿真[D];南昌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蓓蓓;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明娟;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职能的生态转向[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佳;落后产能的成因研究——土地分成合约的视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鹏;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武林;企业环境责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芳;地方政府间非合作博弈的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瞿梦杰;乡镇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4期
2 刘海英;张纯洪;;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张的非一致性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6年02期
3 陈抗;Arye L.Hillm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4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5 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J];经济研究;1990年03期
6 杨瑞龙;;论制度供给[J];经济研究;1993年08期
7 姚洋,支兆华;政府角色定位与企业改制的成败[J];经济研究;2000年01期
8 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9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10 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俊杰;王仕;袁增伟;毕军;;社区环境圆桌会议: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靳乐山;环境污染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J];环境科学动态;1997年01期
3 肖曼,邹宁华;北美自由贸易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祝真旭;王民;;非正规环境教育之基本内容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5 林志刚,卜春祥,张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初探[J];山东环境;2001年04期
6 朱玉坤;发展中环境不公问题的比较研究[J];青海环境;2003年04期
7 周珂,王小龙;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邵道萍;;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J];兰州学刊;2006年02期
9 曹文婷;;多一份力量,天空将多一片蔚蓝——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公众参与[J];绿色视野;2006年12期
10 杨宏;袁九毅;潘峰;仝纪龙;牟高萍;;区域环境影响后评估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根成;盛志辉;郭洪光;乔冬云;;如何在社会服务行业环评项目中开展公众参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2 王佩儿;周琼;;宁波环评工作中的公众参与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苏美蓉;刘仁志;程红光;杨志峰;;关于深化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几点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高超;阎伍玖;;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索[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周玉梅;;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6 吴洁敏;林卫东;;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对比分析[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7 董涛;卓悦;张苑;;利用环保网站开展“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探讨[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8 宋宪伟;叶冰;黄雪兰;;浅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机制[A];2011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志杰;;滇池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A];2009-2010昆明市社会科学院成果选集[C];2011年
10 刘立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方法初析[A];中国铁道学会环境保护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学组)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丽君;明确环境权是公众参与的前提[N];中国信息报;2007年
2 林培;推动公众参与 共创生态文明[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盛刚;公众参与是环保的治本之策[N];中国老年报;2006年
4 王桥;环保投诉热线期盼公众参与[N];贵州日报;2007年
5 记者 蔡成刚 刘禹兵;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N];今日信息报;2007年
6 武卫政;公众参与需“握指成拳”[N];人民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施琛耀;环保有奖举报:以奖促惩推进公众参与[N];江苏法制报;2009年
8 本报通讯员 冯涛;邯郸县鼓励公众参与执法[N];中国环境报;2009年
9 程伟平 蒋朝晖;云南多渠道动员公众参与环保[N];中国环境报;2010年
10 博乐市环境保护局 管静;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N];博尔塔拉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俊杰;利益均衡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晓杰;中国公众参与政府环境决策的政治机会结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3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孙加秀;二元结构背景下城乡环境保护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马彩华;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熊鹰;政府环境管制、公众参与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王国平;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唐萌;迈向互动式公众参与理念[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军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喜厌;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与民间环保社会团体[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吴敬涛;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D];河南大学;2008年
3 张艳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王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张紫宜;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D];吉林大学;2005年
6 徐文君;我国环境事务中的公众参与及其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李巧玲;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陈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晓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瞿莹华;湿地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46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4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