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发现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growth using panel data from 1961 to 2008 in 29 provinces of China. It is found that investment has a significant "growth effect" on long-term GDP growth, but its short-term effect is not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provinces, the "growth effect" of investment in western provinces is more significant. After considering the problem of robustness, the above conclusion still hold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investment on economic growth in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r in different frontier technological gap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s may underestimate the role of investment in the long-term.
【作者单位】: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分类号】: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焕明;;扩展的Solow模型的应用——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差异与趋同[J];经济学(季刊);2004年02期
2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3 袁志刚,何樟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4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5 舒元,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J];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6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7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鹿;西部开发与制度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2 张跃,王天龙;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的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辛振国;;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J];商业研究;2006年03期
4 李靖宇,杨海峰;关于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现实论证[J];长白学刊;2004年01期
5 李骥;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几个新变化[J];财经科学;2003年04期
6 连玉君;人力资本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作用机制———兼论西部人力资本积累策略的选择[J];财经科学;2003年05期
7 张昊光,姜秀兰;必须防止外资拉大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J];财经科学;2004年02期
8 孟昌;区际分工转型中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变[J];财经科学;2005年04期
9 靳春平;廖涛;;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四川为例[J];财经科学;2006年06期
10 张明喜;;转移支付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分析[J];财经论丛;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文海;;国有部门改革、劳动力市场障碍与自我就业:理论与经验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义甫;;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思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崔玉平;;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价值[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5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广胜;江金启;;我国农村区域收入不均等变动趋势的经济学解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永良;;东部发达地区的领先发展与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尹继东;王秀芝;;地区收入差距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以中部地区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瑞明;白永秀;;晋升激励、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10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海钧;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陈金良;跳跃式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沈山州;中国投资体制的变迁及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政府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3年
6 范德胜;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李颖;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姜睿;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与外国直接投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玉鸣;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如良;企业与居民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俊;试论西部大开发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石莹;试论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D];西北大学;2001年
3 须小萍;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4 陈跃华;浙江省农户收入多样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张胜平;论欧盟的区域政策[D];厦门大学;2001年
6 罗仁福;中国地区福利水平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7 蒋春福;一般增长曲线模型中的最优预测[D];湖南大学;2003年
8 李建国;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9 曾鹰;大西南科技与经济的开发历史及其新格局的构建[D];广西大学;2003年
10 李泉;加快甘肃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初旺;我国消费、劳动和资本有效税率估计及其国际比较[J];财经论丛;2004年04期
2 刘宪;中国经济中不存在资本的过度积累——兼与史永东、袁志刚商榷[J];财经研究;2004年10期
3 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4 王志刚;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J];管理世界;2004年03期
5 范九利,白暴利,潘泉;基础设施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6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7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8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9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10 蒋云峗;任若恩;;中国工业的资本收益率测算[J];经济学(季刊);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军;;《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兼论河北省经济增长问题》书评[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3期
2 John Cridland;;“我更关注绿色的经济增长”[J];低碳世界;2011年04期
3 黄菁;陈霜华;;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模型与中国的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4 郑长德;刘帅;;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5 王良举;王永培;李逢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吗?——来自CO_2排放量的国际数据验证[J];软科学;2011年08期
6 李雪;;关于价值的计量模型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3期
7 朱启才;;权力与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予娇;;山东省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外资;2011年16期
9 陈延斌;陈才;;辽宁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9期
10 蔡元成;;分工与经济增长:市场经济与社会福利的角度[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东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现代经济增长癖的形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2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6 罗斌;;论知识流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A];全国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200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1届MBA优秀论文专辑[C];2001年
7 张妍蕊;温新建;;论技术创新扩散与经济增长[A];全国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200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1届MBA优秀论文专辑[C];2001年
8 高子建;;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孙守纪;;法律起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林金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及实现机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谷亚光;经济增长与道德是什么关系[N];中国改革报;2009年
2 汪龙;经济增长可能超过预期[N];国际金融报;2000年
3 潘启雾;发展绝不仅局限于增长[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丁茂战;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樊春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多大[N];科技日报;2000年
6 特派记者 师琰;经济增长不应该是直线式的[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7 剑桥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增长的测度[N];中国财经报;2003年
8 孙立平;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变化[N];经济观察报;2003年
9 李华芳;云深不知处 揭秘无尽期[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董德刚;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决定性方面[N];辽宁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栋;基于代际叠代模型的经济增长复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陈艳莹;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实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赵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田杨群;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互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朱翊敏;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对广东省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杨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7 管汉晖;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05年
8 潘向东;高技术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基于制度安排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南守重;金融深化、金融体制发展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高旺;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03年
2 张光森;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3 邬滋;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王丽;非正规金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包桂英;环境低代价的经济增长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大平;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及中国实证[D];湖南大学;2003年
7 侯泽麟;金融中介的作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8 吴明哲;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D];厦门大学;2001年
9 周莹玉;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增长[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10 王凌云;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60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60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