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理论和方法
[Abstract]:As a specific area of local discipline in ethnic areas, Gui School has not only the particularity of local, regional and ethnological studies, but also the universality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modern discip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cademic paradigm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its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method to the study of Gui Xue is helpful to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to establish the disciplin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study, and to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research.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基金】: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特色研究团队培育工程”项目
【分类号】:F06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丽萍;;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演变的时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2 崔红艳,许清涛;运用“三轴图”法进行白城市产业结构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李大勇;;关于建立蒙东地区“赤—通”经济增长轴的设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李大勇;;内蒙古蒙东地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0期
5 李大勇;;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9期
6 李大勇;;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7 朱选功;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2期
8 梁瑞华;;河南省“才字型”经济隆起带发展的新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5期
9 朱才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等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5期
10 李靖宇;孙蕾;;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快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的现实论证[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敏;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北区域经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国懿;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馨;哈大城市走廊演变机理与功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军;东北亚地缘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吕康银;区域开放动力机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宁;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姜锡东;科学技术资源的转化过程与地理分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华然;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瑞超;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大伟;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庆明;林纸一体化项目运作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孙刚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田申;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慕晓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其峗;福建与邻省边界地区经济合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陈娟;“十二五”时期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彬;南昌借鉴香港地铁经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初探[D];南昌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中权;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比较研究[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9期
2 ;文科博士点系列介绍之七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介绍[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图书推介[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2期
4 方中权;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0年03期
5 田甜;论区域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苗向阳;;从区域经济学角度认识高职教育[J];职业时空;2009年03期
7 许维新;;苏联的区域经济学[J];日本学论坛;1983年01期
8 朱传耿,朱舜;论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创新[J];财贸研究;2003年05期
9 郭爱君;;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力作——评郝寿义教授主编的“区域经济学丛书”[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高大伟,仵雁鹏;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述评[J];商场现代化;2005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学会[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2 海春旭;;新的抗氧化研究理论简介[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王争进;;从区域经济学看廊坊城市发展[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司正家;;区域经济学发展述评与思考[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士君;宋樝;;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观[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6 金浩;梁慧超;;新形势下的京津冀发展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贤惠;;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马贤惠;;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祝尔娟;;关于完善区域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几个问题[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聂小艳;;论中部崛起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基于区域创新的视角[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岸;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记者 刘荣彬;省区域经济学会成立五年学术成果丰硕[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3 李明华;深入研究理论创新的机理[N];光明日报;2003年
4 ;以区域经济学促西部大开发[N];经济参考报;2000年
5 新颖;西部开发:区域经济学应大有作为[N];经济日报;2000年
6 ;未雨绸缪是走好独木桥的关键[N];中国商报;2009年
7 李子明 王磊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演化、创新与包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左聪 通讯员 程静;武大教授献计铁山[N];黄石日报;2008年
9 省城市经济研究会 许昌明;感悟新兴大城市的发展之道[N];安徽日报;2010年
10 杨旭;四川的区域经济之路如何走[N];经理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定斌;海峡两岸物流业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赵志远;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刘日昊;中国经济区域非均衡研究—兼论吉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4 郭丽;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汤山文;论深港经济合作的寻优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7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静;创新对企业区位选择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何奕;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贾宝军;边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威;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胡文楠;促进吉林省产业集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飞;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李文;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彭昀;山东地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刘妍;哈大齐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陈芳;区域经济特色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广河;甘肃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杨莉莉;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10 茹秋娟;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62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6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