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条件分析
[Abstract]:To study the conditions of creating value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abor is an essential content of Marxist the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ra.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ivate and social labo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termines that only the usefu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d through the market can becom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goods. Therefo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abor can create value only by satisfying the three conditions of useful labor, social labor and living labor. Although the non-p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es not condense directly as valu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
【基金】:中国民航大学科研启动基金“科技劳动与价值创造的研究”(基金号:2011QD11X)支持
【分类号】:F0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诗白;论科技创新劳动[J];经济学家;2001年03期
2 谭华辙;有关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3 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德华;;我国生产劳动理论的论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于萍;;工业社会的困境与人的需要的异化——马尔库塞虚假需要理论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张鹏侠;;重建收入分配理论的价值基础——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及分配理论的突破和发展[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4 姚树荣;基于人力资本的企业制度构造[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文魁;吴冬梅;;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袁建昌;刘春娣;;异质型人力资本主导高新技术企业合约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7期
7 许桂娟;政治经济学:深入改革,创新发展[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6期
8 赵林,赵湘怀;融资方式与风险投资企业的治理——对“有限合伙制”的一种解读[J];财经科学;2003年03期
9 黄载曦;李萍;;高新技术企业性质:一个基于关系契约视角的解释[J];财经科学;2006年04期
10 朱奎;;利润率的决定机制及其变动趋势研究——基于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J];财经研究;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妙宽;;教育部门创造价值的经济学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志阳;;创业资本,一种新投资方式还是新资本形态?[A];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刘志阳;;创业资本,一种新投资方式还是新资本形态?[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4 段进朋;;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年君;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萍;马克思的需要理论[D];吉林大学;2012年
3 赵剑英;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雪苓;当代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5 邓金堂;高技术经济的制度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杜金沛;高新技术经济发展:技术、制度与资本的耦合[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7 杨健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赵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刘冠军;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10 黄善明;企业劳动契约剩余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宏玲;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庞飞;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人力资本共享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尹飞艳;詹姆逊的超空间评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维全;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张波;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6 李远富;效率、交易费用与劳动价值论[D];宁夏大学;2003年
7 李蓉研;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关于资产阶级的理论与政策[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梁彩丽;对都市人生存困境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敏;概念的嬗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许天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我军战时激励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诗白;论科技创新[J];改革;2001年01期
2 苏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亚文;科技劳动及科技产品的商品化[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宋远方;汪应洛;;科技商品及其价值的确定[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3 朱焱山;;试论科技商品的价值形成和价格确定[J];国有资产研究;1997年03期
4 肖明;试论科学技术商品的二重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86年00期
5 宋远方;汪应洛;;科技商品及其价值的确定[J];软科学;1993年01期
6 杨伟;略论科技商品的特殊性[J];经济问题探索;1985年11期
7 刘冠军,邢润川;现代科技商品经济社会之与境论——从商品视域看现代经济社会之与境[J];齐鲁学刊;2004年06期
8 李国强;论科技商品价值转化形态[J];科技进步与对策;1985年03期
9 李国强;;科技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J];价格理论与实践;1986年02期
10 李樟云,贾丹华,,郑雨;科技商品的使用价值[J];江海学刊;199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明国;价值是怎样转换成价格的?[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袁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生存论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63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6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