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那曲河水电梯级开发的生态价值损益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04 14:37
【摘要】:水电开发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对其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生态环境价值损益分析在统一量纲下,将结果利用货币形式表达出来,实现水电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可为工程决策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以那曲河2种方案的梯级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为例,筛选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流域内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成本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那曲河2种方案梯级水电开发带来的直接生态环境价值分别为1.05×108元/a和1.46×108元/a,能源替代的间接生态环境价值分别为5.13×107元/a和5.04×107元/a,而生态环境成本价值则为9.40×107元/a和9.73×107元/a。2种方案直接环境价值和生态环境成本的比值为1.1∶1和1.5∶1,说明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效益大于成本,且方案2优于方案1。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价值的评价方法还不成熟,且评价指标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评价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别,只能为水电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借鉴依据。
[Abstract]:Hydropower development not only promotes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eople, but also has an inevitable impact on its environment. In the unified dimension, the results are expressed in monetary form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hydropower development, whi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engineering decision-mak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k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ascad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of Naqu River as an exampl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selected and established. The ecological benefi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st of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n the basin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 eco-environmental value of cascad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n Naqu River is 1.05 脳 10 ~ 8 yuan / a and 1.46 脳 10 ~ 8 yuan / a respectively. The indir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alue of energy substitution is 5.13 脳 107 yuan / a and 5.04 脳 107 yuan / a respectively, whil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st value is 9.40 脳 107 yuan / a. The ratios of the direct environmental valu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st of each of the schemes are 1.1: 1 and 1.5: 1, indicating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benefit of cascad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s greater than the cost. And scheme 2 is superior to scheme 1.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value of cascad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s not mature,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has not been unified at present, so the integrity and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conten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nly for hydropower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西藏草原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系统研制”(2009DFA91900)
【分类号】:X196;TV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天祥,李文华,罗辑,王启基;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1999年06期

2 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以怒江中下游为例[J];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3 邹治平,马晓茜,赵增立,李海滨,陈勇;水力发电工程的生命周期分析[J];水力发电;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国;周国英;陈桂琛;卢学峰;宋文珠;畅喜云;刘永安;;青藏铁路格唐段高海拔地区植被恢复研究——I高寒草原植被现状与恢复基本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 任宏,王波;浅析经济适用房的选址[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年01期

3 赵燕菁;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J];城市规划;2002年10期

4 赵海天,向东;城市灯光景观体系构成[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3期

5 翟宝辉;论城市规划的系统性本质[J];城市规划学刊;2004年06期

6 钟华平,樊江文,于贵瑞,韩彬;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5年01期

7 程根伟,罗辑;贡嘎山亚高山林地碳的积累与耗散特征[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8 周才平,欧阳华,王勤学,渡边正孝,孙青强;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J];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9 王琳,欧阳华,周才平,张锋,白军红,彭奎;贡嘎山东坡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10 武静;探索煤矿塌陷废弃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改造和利用[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娟;李庆斌;;水坝生态经济分析的框架体系初探[A];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段雷;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研究[D];清华大学;2000年

2 张苏琼;稀土元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地·动物界面耦合效应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3 杨永勤;城市道路节点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4 王乾;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辐射传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5 王仲锋;森林生物量建模与精度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高庆辉;结构的关联[D];东南大学;2006年

7 姜德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张剑;基于ERP机理的产品环境影响LCA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洪国;四川巨桉纸浆原料林幼龄生物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2 党碧玲;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级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D];西北大学;2002年

3 石崧;以城市绿地系统为先导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晨阳;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5 马建梅;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D];西安科技学院;2002年

6 于伯华;济南市城市空间扩展分析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薛军;结合自然的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8 刘荣凤;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构解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9 韩冰;房地产中介行业信息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白颖;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体系中的技术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2 王启基,周兴民,张堰青,赵新全;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J];西北植物学报;1991年04期

3 张夏,郭占成;我国钢铁工业能耗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J];钢铁;2000年01期

4 刘再华;大气CO_2两个重要的汇[J];科学通报;2000年21期

5 李蓓蓓;生命周期分析技术框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年06期

6 江洪,林鸿荣;飞播云南松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系统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85年04期

7 杨韧,邓朝经,覃模昌,代培云;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J];四川林业科技;1987年01期

8 马明东,江洪,杨俊义;四川盆地西缘楠木人工林分生物量的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89年03期

9 鄢武先,宿以明,刘兴良,梁罕超;云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1年04期

10 费世民,刘兴良,鄢武先,张念林,蒋俊明;四川盆地浅丘区农林复合系统模式区主要植被类型及生物量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俐;;论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库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许向宁;李胜伟;唐川;黄润秋;袁永旭;;金沙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薛联芳;顾洪宾;崔磊;韦兵;陈国柱;;红水河干流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及对策建议[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3 薛联芳;顾洪宾;崔磊;韦兵;陈国柱;;红水河干流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及对策建议[A];2008南方十三省水电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付晓;国家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区现场考察组到宁南县进行考察[N];凉山日报(汉);2010年

2 赵玲玲邋罗会江 喻秦军;梯级开发水电基础地调不可少[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杨仕喜 田维进;思南万名小康环保志愿者为母亲河守望[N];贵州日报;2009年

4 水博;也谈“环保与发展中的天平与尽蠖”[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本版编辑邋白龙 刘效仁;规划环评三大看点[N];市场报;2008年

6 新华社记者 李忠将;别让它们失去最后的家园[N];人民日报;2005年

7 刘晶;规划环评稳步推进[N];中国环境报;2007年

8 唐敏;宜宾县政协调研 让开发和生态和谐发展[N];四川政协报;2009年

9 薛希惠;我省再向水葫芦开战[N];福建日报;2004年

10 记者 吴清泉;多项机制推进云南规划环评[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付雅琴;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翟红娟;纵向岭谷区水电工程胁迫对河流生态完整性影响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袁超义;流域梯级水电基本开发模式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欧阳晓;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基本模式及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肖杰;赤不苏流域梯级电站开发的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西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64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64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7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