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排放强度的经济型EEDI预估模式研究
[Abstract]:The new ship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 (EEDI) standard, which applies to all ships of 400 gross tons and above, came into effect on January 1, 2013, but it remains widely disputed in the industry. Based on the economic corre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 economical EEDI prediction model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s a new idea for further study, the economic index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he EEDI, and the EEDI standar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南华黄冈江北造船有限公司;
【分类号】:U662;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柳卫东;陈兵;;新造船能效设计指数及其对船舶设计的影响[J];船舶工程;2010年02期
2 李百齐;程红蓉;;关于EEDI衡准基线的研究[J];中国造船;2010年04期
3 李百齐;程红蓉;;关于EEDI衡准基面的研究[J];中国造船;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晓敏;周月丽;;国际船舶新规范与应对[J];船舶工程;2010年S1期
2 刘飞;林焰;王运龙;谌志新;李光民;;提高新造船能效设计水平的多种新措施[J];船舶工程;2011年S2期
3 杨崧;孙培廷;黄连中;王宏明;任洪莹;;风翼助航船舶的能效设计指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代磊;郑卫刚;;EEDI发展及应对船舶温室气体节制排放对策[J];节能;2011年02期
5 谭祖胜;王晓东;沈汉峰;;中小型船舶EEDI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6 李百齐;程红蓉;;关于EEDI衡准基面的研究[J];中国造船;2011年02期
7 周伟新;李百齐;胡琼;程红蓉;陈京普;魏锦芳;黄国富;;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关于EEDI的研究进展(英文)[J];中国造船;2011年04期
8 胡琼;陈凯;孙权;;新船能效设计指数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造船;2011年S1期
9 陈京普;邹康;魏锦芳;周伟新;;短波增阻对船舶失速系数的影响分析[J];中国造船;2011年S1期
10 张丽瑛;;船舶能效设计指数及其未来对船舶业的影响[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爱华;船舶动力系统配置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君君;面向能效设计指数的江海直达船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尚保国;超大型原油船总体能效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刘飞;EEDI对船舶总体设计影响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申陶;自升式钻井平台EEDI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文旭;基于EEDI的集装箱船波浪中船型多学科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邢丰铄;新造船舶能效设计指数及其限值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韩烨;新能源在船舶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刘继龙;船舶能效设计指数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9 谷克超;82000吨散货船优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张云浩;基于EEDI的集装箱船技术要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雅玲;;新造船能效设计指数介绍及分析[J];中国造船;2009年04期
2 李百齐;程红蓉;;关于EEDI衡准基线的研究[J];中国造船;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登举,刘亮;浅谈长江上游汽车滚装运输安全管理[J];船海工程;2001年S1期
2 陈贻明,范熠侃;新造船快速涂装新趋势[J];上海涂料;2005年06期
3 孟春霞;杨士莪;李桂娟;;船舶近场声辐射特性初探[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崔甲国;;船岸协同 防范海盗劫持船舶[J];世界海运;2010年08期
5 陈希禹;;渔网缠桨事故研究及防范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年09期
6 宋瑞q;刘建堂;;船用高压电缆终端头的处理[J];造船技术;1989年06期
7 杨传祖;揣华建;;小型船用油水分离器[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8 李念奎;;铝在船舶上的应用(1) (开发铝材新品种·扩大铝材新用途·拓宽铝材新市场系列文章之十三)[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3年08期
9 郑安;;对当前船舶海难事故的一些分析[J];航海科技动态;1995年04期
10 朱玉柱,赵德鹏,黄晓丽;海上救助工作中救助船舶的优选原则与方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艳;秦耀辰;;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周永章;杨海生;王祖伟;王鹤立;刘祥伟;王音;;中国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晓;王铮;;中美碳排放量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静懿;高昊;;城市总体规划的碳排放指标讨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郑伯红;周刃荒;王志远;;基于空间紧凑度的城市碳排放强度研究——以长沙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黄金碧;黄贤金;;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核算及减排潜力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黄静;高良敏;;淮南市碳排放定量核算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10 董会娟;张智勇;李晓娴;薛冰;;基于IPCC方法的区域碳排放研究—以沈阳市和平区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洁;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颖春;相关行业或开展碳排放强度试点[N];中国证券报;2011年
3 钟欣;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贸易报;2009年
4 周兆军;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商务时报;2009年
5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6 张捷;碳排放博弈要巧打西方规则牌[N];中国证券报;2010年
7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练好内功是根本[N];人民日报;2010年
8 记者 吴婷;发改委称碳排放强度将成法定指标[N];上海证券报;2010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郭朝先;避免循环经济“有循环无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晶;增长中转变 调整中成长[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深;电力行业碳排放交易理论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王娟;财政分权、政府支出与碳排放[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5 张海玲;管制政策下中国出口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陈艳;江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范英英;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陈蕾嫣;企业碳排放会计的不确定性问题研究[D];集美大学;2011年
3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4 金汝蕾;碳排放演化动力系统理论及演化情景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5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李燕;西北省会城市家庭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7 付伟;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韩茜;北京市人口变动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9 邱巨龙;西北—华南地区家庭碳排放人口影响因素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赫虎虎;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整合路径初探[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97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9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