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基本脉络的透视——对该领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展历程的讨论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tie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in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basic context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has been sorted out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First, it determines the orient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o serve the needs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evelop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echnical economy. Second, it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humanistic and economic geography,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study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system represented by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and land use research. In the first 10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study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continues to follow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and forms and evolves in regional functional areas. Spatial interacti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other different areas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pace organizations have had an impact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one hand, the trend of human culture resulting from the study of new geographical space and new factors,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new fields, including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response research and tourism geography,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geography and other disciplines has enhanced the vitality and diversity of humanistic and economic geography.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and the traction of solving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problem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effec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r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established in our institute. The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mulation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will be based on the database and the model base will be the main supporting means. The main export of the achievement is the visualization of geographical process represent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uxiliary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try to promote the substantive improvement of the subject capac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chnical method. In the future, the emphasi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ill be on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system of man-land relation regional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741)
【分类号】: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创琳;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2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3 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4 刘彦随,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5 刘卫东,甄峰;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6 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7 樊杰;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发展的集成研究[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8 李文彦;自然因素与技术经济因素在工业配置中的作用[J];地理学报;1957年04期
9 邓静中;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问题[J];地理研究;1982年01期
10 王成金;金凤君;;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英;农业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2 田广增,齐学广;论产业布局的规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袁欣;中国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5年12期
4 傅劲木,傅先兰;RESE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原理、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5 史德宽;农牧交错带在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地位[J];草地学报;1999年01期
6 葛向东,彭补拙,濮励杰,王波;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质量变化的初步研究——以锡山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7 朱振国,许刚,佘之祥;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长期性管理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8 熊鹰,王克林,吕辉红;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9 赵媛;郝丽莎;;江苏省电力工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10 陈钊;发展西部经济核心区的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立明;;江苏区域发展中的科技转移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张志卫;丰爱平;刘大海;;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比较研究——基于海洋区域管理的新视角[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樊杰;相伟;;区位论、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规划[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4 王士君;宋樝;;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观[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5 刘新卫;;中国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耕地保护[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方强;;GIS支持下的发展空间分区评价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沈玉芳;;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春洋;;区域空间增长结构:从双核主导到双圈联动——论双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大武汉经济区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宫新荷;;区域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以聊城市东昌府区为典型案例[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政新;物品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2 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明峰;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余欣荣;鄱阳湖区开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5 陈永红;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6 张卫民;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7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思远;基于地理时空数据库的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9 田光进;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10 梁留科;中德土地生态利用比较研究及其案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金萍;大港油田资源开发与河北地方经济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霍灵知;新形势下宜宾市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裴俭;南宁市“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应用推广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4 葛辰;科尔沁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春晖;晋陕蒙接壤区污染环境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文军;贵州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7 原英;呼伦贝尔盟草原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8 贾文雄;定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史嵘;长江流域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10 郑国;关中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爱,商彦蕊,苏筠,王志强,杨春燕;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仪垂祥;地球表层动力学理论研究(Ⅰ)──陆地表层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3 郭跃,王佐成;历史演进中的人地关系[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4 仇保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6期
5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信息环境下城市群区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1年08期
6 武晓波,赵健 ,魏成阶 ,黄丽芳 ,阎守邕 ,肖春生;细胞自动机模型用于城市发展模拟的方法初探——以海口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8期
7 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年S1期
8 张京祥;城市与区域管治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J];城市问题;2000年06期
9 崔欣婷,苏筠;小空间尺度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初探——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双桥坪镇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3期
10 金凤君;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牟磊;基于GIS和CA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2 魏芳;北京人口分布CA/MAS仿真模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96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9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