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集群成员知识存量及关联强度评价
[Abstract]:Knowledge stock is a static form of knowledge, whic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fluences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service and profit of an organization, and is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n organization. As a relatively special form of organization, the knowledge stock of the internal members and their correlation strengt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luster.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stock in manufacturing cluster by using fuzzy multi-level evaluation method, the 2 脳 2 column table method is introduced, which takes knowledge stock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technology ownership) and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flow.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association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cluster is evaluated.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and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1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2011BAF10B01)
【分类号】:F062.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伟娥;研究型大学与继续工程教育的知识关联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文庭孝;刘晓英;罗贤春;张蕊;;知识关联的测度及应用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年04期
3 吴彬;常宏建;;企业科研团队知识存量的相对度量研究[J];经济管理;2010年05期
4 罗正清;和金生;;面向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存量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3期
5 吴新文;揭建群;赵军;;基于信息功能和商品功能的知识存量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4期
6 常丽;;产业集群研发合作模式研究——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20期
7 孙顺成;蔡虹;;基于进口贸易的外溢技术知识存量的测度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8 陈金丹;胡汉辉;;产业集群网络上的知识转移分析——以南京大明路汽车销售与服务产业集群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02期
9 骆以云;李海东;;企业成长的知识存量模型及其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10 李长玲;知识存量及其测度[J];情报杂志;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建中;持续竞争力: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李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4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陈乐乐;;基于自主创新的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姜遥;王慧;;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8 吕德中;美国消费者决策型态及其跨文化可推广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9 陈惠;;利用钻石模型分析安徽电子商务的竞争力[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王宏;王泽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及培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薇;;服务经济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曾宪植;;北京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与创新产业集群构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4 陈树文;任筱楠;;基于创新驱动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宋天和;莫垎;;论自主创新提升龙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宋北光;;论发挥研发中心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和带动作用[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7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韩平;程栋;;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文化产业形成机理分析[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高见;;构建共性协作网络 打造支持服务平台——粤东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和政策指引[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10 蔡建明;杜姗姗;;北京市综合性观光农业园效益影响机理及调控策略[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栋梁;中国民航运输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许方球;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胡顺东;基于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大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孙红;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三保;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和清;关于知识测度理论与方法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5年07期
2 卢福财;周鹏;;企业间网络是合作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J];当代财经;2006年09期
3 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01期
4 王君,樊治平;一种基于有向无环图的组织知识度量模型[J];系统工程;2002年05期
5 席运江,党延忠;基于知识网络的专家领域知识发现及表示方法[J];系统工程;2005年08期
6 魏江,刘锦;基于协同技术学习的组织技术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7 丘海雄,徐建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行为[J];管理世界;2004年10期
8 沈红;从美国研究型大学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9 王淑英;;基于SNA方法的产业集群知识流动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王淑英;;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晓展;[N];工人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机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马艳秋;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晓;基于知识网络的软件业集群技术学习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彭锦;知识网络架构研究与原型系统设计[D];浙江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明;钱争鸣;;我国省际知识存量、知识生产与知识的空间溢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2 徐盈之;朱依曦;孙剑;;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年06期
3 陈亮;陈忠;韩丽川;郭浩;朱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员工知识存量测度及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4 曹兴;杨威;彭耿;张亮;伍励;;企业知识状态属性与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年03期
5 周解律,贾玉键,郝云峰;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技术开发档次[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年02期
6 许晓雯;杨鹏;蔡虹;;我国区域R&D投入分析及知识存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06期
7 贺飞;韩伯棠;;基于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知识存量测度研究思路[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07期
8 程际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滕丽;蔡砥;王铮;;区域知识溢出的计算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4期
10 李磊;朱彤;;人力资本、知识存量与我国经济增长[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赵惠芳;吴敏洁;徐晟;陈辉;;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部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滕丽;;区域知识溢出路径的计算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戴霄晔;王铮;;基于Agent模拟的研发政策研究[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单伟;张庆普;;基于可拓方法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大学教授 汪丁丁;工资超常增长以补偿计划生育的负面效应[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席运江;组织知识的网络表示模型及分析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魏和清;知识经济测度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杨剑波;R&D、创新与中国TFP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若云;知识协同背景下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模型构建与仿真[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烁;区域知识存量、知识扩散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3 杨磊;FDI对我国制造业研发知识存量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奚晨弗;我国企业创新的技术推动动力模式分析[D];南京大学;2012年
5 王希钧;知识协同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和路径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1年
6 于翔瑜;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何淑霞;企业R&D投入效益的博弈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8 陈辉;我国区域空间知识溢出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9 李莹莹;产业集群中内生知识溢出提升集群企业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徐荣玲;基于中国进口贸易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20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32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