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纸坊沟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0 16:28
【摘要】: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态势是依据农用地资源与农业产业之间的循环链网结构予以表征的。该文基于农户尺度,采用耦合关联度和系统耦合度模型对纸坊沟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耦合态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表现为农用地资源对农业产业的约束和农业产业对农用地资源的胁迫作用。耕地地块数、牧草利用率、化肥施用量、人口密度、人均耕地、可灌溉率是约束纸坊沟流域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收入效应是影响农用地资源布局与利用的重要因素;(2)基于抽样调查的流域样本耦合度值基本介于0.5~0.8,系统耦合发展处于磨合耦合态势;(3)地理条件和农用地资源的分布状况成为影响农户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对农业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制约作用,而相关的国家政策也对区域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Abstract]:The coupling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eco-economic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ircular chain network structure between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scale of farmer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and coupling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eco-economic system in Zhifanggou watershed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oupling correlation degree and system coupling degree model.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coupling of agricultural land eco-economic system is the constraint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to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coerciv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on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The number of cultivated land plot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forage grass, the application rate of fertilizer,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the per capita cultivated land, the irrigation rate are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Zhifanggou watershed, and the effect of industry income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2) the coupling degree of watershed samples based on sampling survey is between 0.5 and 0.8,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 coupling is in the situation of running-in coupling; (3)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farmers, and also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 relevant national policie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and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ies.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省淳化县农技中心;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1B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82) 中科院重大项目(CX-YW-09-07)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兆福;魏朝富;谢德体;;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及其调控研究[J];生态经济;2006年06期

2 王万茂,李俊梅;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2期

3 朱启贵;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论[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5 吴跃明,郎东锋,张子珩,张翼;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02期

6 吴志峰,匡耀求,黄宁生,刘宇;基于GIS的广州市耕地资源多样性与破碎度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年04期

7 曹利军,王华东;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正华;泥河沟流域土地生态经济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孜军;灰色系统基本方法及其在矿井通风中的应用[J];四川有色金属;1996年03期

2 杨攀;张宇;;灰色控制系统理论在火灾预测中的应用[J];安防科技;2006年03期

3 谭晓慧;模糊综合评判与灰色聚类在岩性分类中的应用[J];安徽地质;1996年04期

4 肖懿群,唐家驹;灰色预测超前质量控制[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5 李如忠;水质综合评价灰关联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赵慧;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对山东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陈久月,夏明星,谢承宇,刘正许;小麦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8 杨晓红,包立生,郑伟年;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抗虫杂交棉新品种[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9 赵淑贞,卢金宝,程海卫,莫军;海岛棉目标性状和品种间灰色关联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10 高卫东;张梅荣;汤均博;;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耕地动态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式亮;伍爱友;;GM(1,1)模型与线性回归组合方法在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琛;;贫信息地区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区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刘静;;消防指挥决策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4 吕贻峰;扬振鹏;;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5 蔡求源;崔斌;乔辉;;气象因子对万寿西宫子站周边空气质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7 张艳丽;;生态工业园区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张淑峰;屠晓利;魏金祝;;灰色预测模型在岩体失稳预报中的应用[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肖新平;吴丹宇;丁霞;;基于灰生成的极限承载力建模与预测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式亮;矿井安全非线性动力学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0年

2 龚蓬;动态测量误差修正灰色建模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0年

3 王增发;中小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模型研究--无定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实例[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4 杨玉林;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5 石照耀;复杂螺旋曲面特征线测量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1年

6 孙颖楷;内燃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1年

7 秦丽云;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环境经济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8 吴振锋;基于磨粒分析和信息融合的发动机磨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9 肖景坤;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10 张卫民;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健萍;高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机械化养护管理与设备配置技术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2 耿光飞;珠海市电力负荷预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3 王仲;北京市交通组织优化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4 杨栋;河北省粮食生产预警系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5 高秀英;城市房地产开发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6 王晓涛;收益还原法纯收益的计量及预测系统开发[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7 李杰;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路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8 吴传海;高等级公路二灰碎石基层材料路用性能综合评定及合理配合比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9 周哲;基于区域PRED系统的可持续度模型研究——以民丰县为例[D];新疆大学;2001年

10 蒋益民;湖南省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初步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艺,谢锋,史培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徐小清,肖邦定,方涛,郑利;三峡库区非线性延迟的环境效应及其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3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4 彭建,蒋依依,李正国,张小飞,李卫锋,岳隽;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5 任继周;藏粮于草施行草地农业系统——西部农业结构改革的一种设想[J];草业学报;2002年01期

6 万里强,李向林;系统耦合及其对农业系统的作用[J];草业学报;2002年03期

7 张英俊;农田草地系统耦合生产分析[J];草业学报;2003年06期

8 任继周,万长贵;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以祁连山一临泽剖面为例[J];草业学报;1994年03期

9 任继周,朱兴运;农业生态生产力及其生产潜势─—兼论“有动物农业”的重要意义[J];草业学报;1995年02期

10 任继周,贺达汉,王宁,,朱兴运,李镇清;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的耦合与模型[J];草业学报;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胡蓉;邱道持;莫燕;;农用地转用的景观生态补偿价格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1期

2 田克明;王国强;;河南省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年01期

3 岳晓燕;汪一鸣;赵亚峰;;宁夏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4 田克明,王国强;我国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方法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4期

5 刘绍民,吴文良;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Ⅰ)——类型与结构[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6 夏春云,严金明;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规划初探[J];资源.产业;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星怡;杨子生;;我国农用地若干节地模式的探讨[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任奎;周生路;张红富;吴绍华;郑群英;;江苏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张继道;卢新海;;论新形势下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4 李景玉;;切实做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 为《土地管理法》的贯彻执行奠定基础[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六个全国“土地日”:依法合理用地 促进科学发展论文集[C];2006年

5 郧文聚;程锋;;全国农用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及其应用前景[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李世蕴;;论土地资源面临的危机及我们的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土地学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梁市国土资源局 李叔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基础[N];吕梁日报;2010年

2 吕梁市国土资源局 李叔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基础[N];吕梁日报;2010年

3 吕梁市国土资源局 李叔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基础[N];吕梁日报;2010年

4 吕梁市国土资源局 李叔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基础[N];吕梁日报;2010年

5 吕梁市国土资源局 李叔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基础[N];吕梁日报;2010年

6 吕梁市国土资源局 李叔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基础[N];吕梁日报;2010年

7 吕梁市国土资源局 李叔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基础[N];吕梁日报;2010年

8 吕梁市国土资源局 李叔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基础[N];吕梁日报;2010年

9 吕梁市国土资源局 李叔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基础[N];吕梁日报;2010年

10 吕梁市国土资源局 李叔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基础[N];吕梁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曹月娥;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代兵;大城市多功能基本农田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雷广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凤丽;农用地产能核算及潜能释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永生;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蔡文华;绿洲农用地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日查;库伦旗农用地产能核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利军;区域农用地产能影响因素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刚;我国农用地流转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辛绍翠;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檀浩;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董慈蔚;枣阳市土地利用现状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郭文栋;基于产能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22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322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c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