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制度锁定、游资与中等收入陷阱形成

发布时间:2019-01-14 15:21
【摘要】:GDP锦标赛式的发展方式,与利益集团的博弈,使资本积累制度在经济增长中长期处于重要地位,以至于资本不平衡积累得以延续。不平衡的资本积累在资本充裕的企业中产生游资进入虚拟经济逐利,制约企业形成通过投入研发提高资本收益率的动力,使经济中的资本积累和创新速度下降,整体内生增长能力不足。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应该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收益率,促进资金进入资本稀缺的企业,通过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高资本收益率,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mode of GDP Championship and the game with interest groups make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syste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growth for a long time, so that the capital imbalance accumulation can be continued. The unbalance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he enterprises with abundant capital produces hot money into the fictitious economy, constrains the enterprises to form the motive force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return on capital through investment in R & D, and makes the speed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economy slow down. The overall endogenous growth capacity is insufficient. In order to avoid falling into the middle income trap, our country should balance the rate of return between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fictitious economy, promote the capital to enter the enterprise with scarce capital, raise the rate of return on the capital 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realize the sustained and steady growth of the economy.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批准号09&ZD021)
【分类号】:F0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经常性背离关系的论证[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2 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3 崔俊富;刘瑞;苗建军;;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兼论经济增长贫困陷阱[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顾六宝;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与中国经济增长收敛速度的模拟——基于拉姆齐模型的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05年01期

5 马晓河;;“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观照和中国策略[J];改革;2011年11期

6 高伟;;中等收入陷阱假说[J];人民论坛;2010年1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权衡;[N];文汇报;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凌云;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看中国股市如何走出困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瑞泽;;中国股市收益与经济增长背离现象的协整性检验[J];商业研究;2006年12期

3 郭建强;;转型期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及其影响[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4 李超;;国际金融危机动态演进路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5 史恩义;;金融成长与产业发展内在机理[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6 贺京同,霍焰;投资者行为、实物经济与资产价格——基于损失规避的股价走势与实物经济相脱离现象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1期

7 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基于货币循环流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8期

8 伍志文,周建军;“股经背离”的存在性之争及其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5年03期

9 曾秋根;央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经济后果分析——兼评冲销干预的可持续性[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10 何问陶;王成进;;货币供给、虚拟经济与通货膨胀——对通胀决定因素中货币供给与虚拟经济影响的再认识[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宋福铁;;上市公司股价收益与股权收益的风险关系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周文;孙懿;;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解构:本质、挑战与对策[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柏杰;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周莹莹;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及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丁志华;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李世华;中国失踪货币和流动性过剩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胡正;中国超额货币供给研究(1979-2009):理论与实证[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王晓辉;全球失衡、全球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微观与宏观机制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赵爱清;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的输入性流动性过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仲崇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瑶;我国股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郭婷婷;江西省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韩文婧;地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外部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李浪;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戴军;美国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解析[D];浙江大学;2011年

6 朱蕙;虚拟经济发展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陈坤;中国虚拟经济非均衡的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萍;生命不确定下的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9 亢慧芳;新疆区域经济差异与人力资本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田野;存在虚拟经济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宝元;人力资本约束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蒲勇健,杨秀苔;基于人力资本增长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3 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4 王耀中,童文俊;评拉姆齐模型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5 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经常性背离关系的论证[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6 顾六宝,张明倩;中国区域间贫富差距加大趋势的经验分析——CES增长模型中“收敛”问题的实证研究[J];经济师;2004年06期

7 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9年07期

8 石建民;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总量经济: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9 蒋天文,樊志宏;中国医疗系统的行为扭曲机理与过程分析[J];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10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金汉;知识经济与金融危机的系统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年06期

3 吴立波;虚拟经济及其影响[J];经济学家;2000年05期

4 孟令国,邓学衷;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建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5 曾康霖;虚拟经济辨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35期

6 张作荣;基于国家倒金字塔结构扭曲下的虚拟经济过度增长及其后果[J];改革;2001年02期

7 成思危;解读新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何利强;虚拟经济与市场机制高效[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夏潆焱;试析虚拟经济与财富创造[J];财经科学;2002年S2期

10 李宪徐;虚拟、虚拟经济与虚拟生产力[J];理论探讨;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锴;李洪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2 王爱俭;张全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研究[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潘英丽;;关于虚拟经济的演进及其两重性的探讨[A];中国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杨承训;;新帝国主义论——从金融危机透视国际超级垄断资本主义[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5 付晓东;;基于虚拟空间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方竹兰;;美国金融危机与经济人假设的反思[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佐友;;共同促进世界生产力的新发展——第12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北京阶段会议学术观点综述[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专辑[C];2003年

8 董秀成;;从全球性的石油焦点和热点看知识经济的神话[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9 刘晓东;;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分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赛依丁·赛里木江;;运用《资本论》观点正确认识全球金融危机[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强 张德昌;论虚拟经济的特点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N];期货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李雁争;平衡实体和虚拟经济成为新命题[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左小蕾;虚拟经济不能离实体经济太远[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杨光;我们为什么研究虚拟经济[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西南财经大学 赵磊;虚拟经济“严重背离”了实体经济吗?[N];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李强 张德昌;论虚拟经济的特点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N];期货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吕贤如 特邀嘉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成思危;研究虚拟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8 高春涛 袁兰兰;虚拟经济“创造”财富[N];金融时报;2006年

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后 张磊;虚拟经济需与实体经济相融合[N];国际商报;2008年

10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姜欣欣;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石[N];金融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多全;虚拟经济基本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杨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段彦飞;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鲁育宗;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刘兴赛;虚拟经济、制度嬗变与政府规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妍;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陈金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龚颖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赖风;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承伟;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2 杨桂英;虚拟经济的本质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3 沈圳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适度性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小瑛;虚拟经济对金融危机传导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年

5 ,

本文编号:2408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08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d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