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植被碳吸收功能的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3 07:56
【摘要】:在对宁夏2000—2009年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及植被碳吸收量计算的基础上,得到各年份碳足迹状况.运用LMDI分解法对影响碳足迹的5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宁夏碳足迹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经历了先缓慢增加,再快速增长,后增速放缓3个阶段,10a间,碳足迹增加了174.16%.就累积效应而言,在各影响因素中,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均对碳足迹增加具有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相反,能源结构、植被碳吸收功能则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源强度的贡献则表现为先负向抑制,后正向推动的特点.碳足迹变化短期波动规律与能源强度一致,其余因素波动较小.应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技术水平等方面采取措施,降低能源消费的生态压力.
[Abstract]: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CO2 emissions and veget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Ningxia from 2000 to 2009,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each year was obtained. Five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footprint were analyzed by LMDI decomposi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Ningxia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slow increase, then rapid growth, and then slowed down three stages. In 10 years, the carbon footprint increased 174.16%. In terms of cumulative effects, the economic scale and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increase of carbon footprint. On the contrary,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vegetation carbon absorption function play a certain role in restrain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increase. The contribu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is negative first, then positive. The change of carbon footpri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nergy intensity in the short term, while the other factors fluctuate les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the aspects of energy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level to reduce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60200) 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资助项目(2010CB434805)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杜鹏;许军;夏斌;杨蕾;;基于生态足迹的广东省化石能源用地定量研究与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2 岳瑞锋;朱永杰;;1990—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2010年03期

3 何建坤,刘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4 韩颖;马萍;刘璐;;一种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解的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5 方恺;董德明;沈万斌;;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与传统模型的比较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9期

6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7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8 刘春兰;陈操操;陈群;朱世龙;王海华;李铮;;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9 祁悦;谢高地;盖力强;张彩霞;李士美;;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3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4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岳立;李飞;;西部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魏娜娜;于萍;;平板玻璃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探讨[J];玻璃;2011年01期

7 包颉;侯建明;;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3期

8 程永凡;马慧瑾;王典;;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8-200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4期

9 宋帮英;苏方林;;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GWR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0年04期

10 许广月;;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勇;陈冲华;;实现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邹正方;李兆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挑战与选择[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周杨;许振成;简韬;王俊能;;城市能源活动碳足迹初探——以广州市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颖;黄贤金;甄峰;;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A];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与溯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国华;张春玲;;基于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俊杰;贾兴梅;;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基于AWD分解因素模型[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李年君;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劭锋;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环境演变驱动力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伟;基于SDA法和微分法的中国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2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慈强;基于碳减排视角的中部六省低碳经济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琛;我国碳排放特征与低碳经济发展[D];河北大学;2009年

6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7 陈兰;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龚攀;我国工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程健;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孙婷婷;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2 齐玉春,董云社;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3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4 高志强,刘纪远,曹明奎,李克让,陶波;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区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4年04期

5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6 杨晓东,张玲;钢铁工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J];钢铁;2003年07期

7 金涌;王W,

本文编号:2421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21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1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