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分工”的数理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9-02-21 17:35
【摘要】:将数学化的分工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相结合,在微观层面解释了分工的生产效率,在中观层面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宏观层面解释了分工生产这种生产模式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分工经济对现实世界的强大解释力。
[Abstract]:Combining the mathematical economic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 with the real econom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division of labor at the micro level,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at the meso level, an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duction mode of division of labor at the macro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vision of labor economy to the real world a powerful explanat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分类号】:F224.0;F0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日波;;分工思想何以被忽视——以马歇尔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01期

2 胡斌;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制度模型[J];技术经济;2000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光法;;外来物种入侵的民事责任承担——一种基于“外部性”视角的分析[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2 姜丕军;;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母健;论聚集效应和城市化水平的关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3期

4 李向群;内外贸易统一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高政利;论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徐磊;;开发区转型问题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林青;政策性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创新[J];商业研究;2005年06期

8 张艳辉,余丽鹏;论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J];商业研究;2005年13期

9 汪川;;规模经济、城市化和经济聚集[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10 周梅妮;张振威;;我国劳动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范王榜;赵国昌;;不规范的市场与产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对陕西武功、渭南中小型锅炉企业群的案例分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可侠;;“中部崛起”与“十一五”规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孙宁华;黄玉梅;陈芳芳;;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动态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冯丽霞;;内部资本市场:组织载体、交易类型与租金[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徐虹;林钟高;;组织结构、信息体制与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研究——基于组织知识共享理论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林钟高;;组织结构、信息体制与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研究——基于组织知识共享理论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阿兴;李希刚;;论流通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基于规范与实证视角的分析[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娄朝晖;;模块化“设计规则”的经济效率研究[A];浙商研究 2010[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秀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魏娟;道路货物运输中间性组织模式与效益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金懋;运输的生产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宋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的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斌;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浩;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桂梅;价值链分工下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朱军;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股东均衡管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斌;信息技术对企业边界的影响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周院花;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胡观敏;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诅咒”的理论、模型及中国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温馨;蒙中经贸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伍昕;开放条件下欠发达国家工业化模式选择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郑霄鹏;中国商业银行业的政府规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程楠;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周思远;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日波;;马歇尔论经济生物学[J];经济学动态;201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正中,许铭桂;我国城市经营应注意的问题及关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2 陆文其;张海涛;;常州:为产业清“障”[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年11期

3 王恭伟;;浅议国有不良资产整合盘活方式[J];当代江西;2010年06期

4 ;运城市工商局 围绕五个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运城市被确定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J];前进;2010年08期

5 陈通 ,李钊军;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中心构建研究[J];综合运输;2003年10期

6 龚清概;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J];发展研究;2004年05期

7 游桂云;康旺霖;;产业集群与劳动力扩张机制研究——以东部地区为例[J];特区经济;2008年04期

8 陈丽珍;王彩学;;产业集群内专业市场发展第四方物流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年14期

9 祝金甫;王愫彤;;产业集群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互动发展研究——辽宁省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08期

10 赵广华;;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建设[J];中国国情国力;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郝俊卿;;基于关天产业集群演变的关天经济区城镇化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李嘉征;;打造钢铁物流产业集群 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A];全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工作座谈会会刊[C];2009年

5 耿建明;;基于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的房地产业集群研究[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6 胡登峰;;产业集群转移和衍生——基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杨树青;;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与物流配送相关问题的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乔丽;张可明;;产业集群与城市物流发展耦合机理分析[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树青;;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与绿色物流战略发展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庭玮;陈琳;;基于GEM模型的云南花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建新;积极培育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品牌基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2 记者 贾一;12个产业集群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N];铁岭日报;2011年

3 谈李;产业集群提升长三角企业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4 翟慎良;用“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强身”[N];新华日报;2004年

5 宋怀宇;鄂旗重点打造六大产业集群[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孟斌;一条涌动的经济龙脉[N];郑州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薛成龙 通讯员 朱有来;年内将大力发展11个产业集群[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8 记者 张艾阳;产业集群成为沈阳经济新增长板块[N];辽宁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陈yN淼;茶洪旺:公共政策应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N];中国工业报;2009年

10 记者 田宜龙 李煊;我省产业集群格局凸现[N];河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洁;综合比较优势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剑冬;基于Agent的产业集群企业竞争模型与仿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聪颖;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双螺旋模型与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杜静;产业集群发展的绿色创新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赵小芸;旅游小城镇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周兵;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登峰;产业集群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2 段满;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黄海燕;产业集群与政府职能及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刘甜甜;产业集群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竞争力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王静;促进贵州地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机制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6 宋瑞峰;大连市物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王瑟;广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范亚舟;重庆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9 王文卿;江苏省扬中市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杨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27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27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d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