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贸易与生态资源贫瘠化假说:来自中国的证据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hypothesis that "North-South trade leads to the deple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ecological deficit is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overall ecological resource poverty in China, and the VAR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China's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Linkages betwee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nd net export growth in North-South and South-South trade and the impoverishment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wth of net export to developed countries is the main reason leading to the deple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rade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pays the price of ecological resource poverty. The above hypothesis is confirmed by Chinese evidence.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自然资本流向研究”(批准号:2011WB005)
【分类号】:F746;X19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莉芬;黄季q;;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2 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我国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2期
3 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年05期
4 吴群;郭贯成;万丽平;;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2006年04期
5 ;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及中期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小凤;程久苗;吕军;王秉建;李琴;;安徽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2 曹政辉;;长株潭地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3 张建;汪应宏;温丹丹;;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4 肖保全;施彬;李晓龙;;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需求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5 闵捷;;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6 王海岭;咸春龙;;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7 汪鹏;刘燕;马超;;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8 温春燕;张俊平;胡月明;;兴国县耕地面积变化的预测及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9 李红杰;赵翠薇;;贵州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10 王艳玲;;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变革[J];北方经济;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闵捷;张安录;高魏;蔡银莺;;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王万茂;李志国;;关于耕地生态保护规划的几点思考[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张鹏;彭开丽;张安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宅基地区位决策问题探讨——基于湖南省洪江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微观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鲁春阳;杨庆媛;焦庆东;文枫;;重庆直辖以来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佟伟光;杨爱萍;张大安;;美、中耕地保护的比较和借鉴[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曲林静;杨木壮;宋榕潮;常立早;;广东省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相关性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永乐;吴群;;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贾燕兵;;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钟水映;李魁;;东亚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动性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汪阳洁;姜志德;王继军;;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发挥效力了吗?[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国凤;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4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5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贾丽杰;制度约束、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互动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王荧;我国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许德林;农地非农化调控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安;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农民利益保护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绯;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的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尚慧;丘陵区耕地种植规模与生产效率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4 陈娴椒;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丽娟;黑龙江省对俄木材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柴玲;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及其区域差异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许凤丽;财政分权对土地财政影响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文杰;四川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阻尼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9 蔡香配;无锡市区土地非农化过程(1998~2008)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颖;城市化背景下珠江三角洲耕地变化及对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封志明,李香莲;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3期
2 李宪文,林培;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3 贾绍凤,张豪禧,孟向京;我国耕地变化趋势与对策再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4 熊鹰,王克林,吕辉红,许联芳;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5 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占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12期
6 聂庆华,包浩生;国外农田资源保护经验与启示[J];经济地理;1999年02期
7 季建林;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问题与出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01期
8 郭贯成;吴群;;经济体制障碍:我国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6期
9 朱莉芬;黄季q;;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10 郑文燮;韩国的耕地管理与保护政策[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群芝;王瑾;;基于南北贸易与环境观的南方环境标准最优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世界银行环境部高级环境经济学家 Muthukumara Mani;应对气候变化应采取多边措施[N];中国环境报;2009年
,本文编号:2432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3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