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隐性知识转移中的空间集聚方式选择
[Abstract]:The importanc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o the transfer of team tacit knowledge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enterprises and academia,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rarely involved. This paper regards the tacit degree of structural knowledge and personal knowledge as two constructive dimensions, and divides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of team into four typ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patial clustering mode for each type of knowledge transfer.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新技术企业中隐性知识的分享与转移研究:社会网络视角”(项目号:08JA630093) 重庆师范大学校级基金项目“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动态管理研究”(项目号:10XWQ13)
【分类号】:F06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梁启华;何晓红;;空间集聚: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机理与途径[J];管理世界;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忠;孙灵希;;分形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组织智商生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何明芮;李永建;;隐性知识认知和共享的研究综述和发展态势[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03期
3 陈晔武;;知识创新的集群空间及形成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5期
4 叶华光;;隐性知识双向转移的系统匹配与影响机制研究[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2年03期
5 厉春雷;;企业网络结构的构建与知识共享效率——丰田的经验[J];经济论坛;2011年05期
6 周泳宏;李英贵;;创意产业中的氛围营造与创意实现[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5期
7 沈爱琴;汤少梁;;基于心理契约的中医院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管理[J];价值工程;2012年06期
8 牛冲槐;杨玲;杨彦超;;科技型人才聚集视角下的知识转移偏好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7期
9 段海艳;;连锁董事、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年04期
10 徐乾;;基于产业集群升级机制的现状分析及展望探讨[J];价值工程;2012年2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明华;基于情境分析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机理与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华光;动态联盟演化与知识扩散交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何明芮;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认知及显性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唐先明;我国省域基础研究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袁立科;邻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姚敏;中国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刘红;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李一楠;母子公司知识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黄江泉;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资本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灵希;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鹏娟;组织制度的扩散与变异[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赵谦;关于创意产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肖六一;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知识共享的激励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何一飞;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吉丹俊;FDI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9年
7 傅秀美;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演化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郭英坤;综合集成创新网络下的人才聚集及团队管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林枭;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0 谢卫军;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与产业集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研;;基于Wiki的知识管理应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0年11期
2 何时金;教学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延伸[J];商务周刊;2005年18期
3 周建设;蔡江川;周婕妤;;知识管理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核心能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张建华;;KM中隐性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06年05期
5 邵雪伟;;促进隐性知识显化的激励机制[J];经营与管理;2006年07期
6 公茂星;刘红丽;;支持企业隐性知识交流与转化的IT系统[J];现代情报;2006年11期
7 孙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智力资源管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朱方伟;蒋兵;唐丽艳;;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06期
9 芮明杰;陈晓静;;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系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06期
10 魏长超;;博客在企业隐性知识交流中的作用初探[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陆;吴永忠;;对隐性知识的再认识:从知识转化到知识循环[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郭春霞;张启良;;隐性知识与军校学报编辑能力的提升[A];中国高校学术出版(Ⅳ)——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15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忠;鞠蕾;;组织隐性知识积累路径研究:基于演化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李金蹊;;团队外部社会资本、团队知识吸收及其关系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张志远;谭跃进;;基于案例推理技术在隐性知识获取中的应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杨湘浩;刘云;;基于人才流动的企业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姚树俊;康萍;蒋梦莉;张晓瑞;;知识类别在知识转移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石小丽;;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9 周李莉;司虎克;赵丙军;朱昆;秦曼;;论竞技体育教练员隐性知识的转化[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杨叶;孟浩程;;科技创新的空间集聚作用[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官子木;隐性知识教育缺失的代价[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 张祥明;挖掘与共享校长的隐性知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德磊;春节返乡的知识传播意义[N];解放日报;2010年
4 记者 黄铮;以空间集聚促能级提升[N];联合时报;2011年
5 张志群;知识、力量与法律[N];福州日报;2007年
6 周静峰;把握不同知识特点 增强干部培训实效[N];学习时报;2007年
7 鲍勇剑;策略在背面[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任英杰 刘兴富;隐性知识传递与分享的创新平台[N];天津教育报;2008年
9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高慧娟;注重对教材的价值发掘[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10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传播与晋及研究中心 曾国屏;国家创新系统视野中的科学传播与普及[N];大众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杨;团队知识创新过程及其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蒋瑛;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冯丹龙;企业组织资本增长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陶纪明;上海生产者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5 谢辉;组织隐性知识整合及扩散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杨文娇;隐性知识的结构及其获得的有效途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盖翊中;IT业空间集聚、产业网络与厂商行为的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8 陈列;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饶勇;旅游企业隐性知识创新与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樊斌;非合作博弈条件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剑;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郑玉荣;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张旭;基于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4 唐乙斌;隐性知识传播的微分动力学模型[D];西华大学;2011年
5 胡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黄平;企业隐性知识管理[D];中南大学;2004年
7 邢青霞;科技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袁贵;组织内员工隐性知识转移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军杰;不同合作创新模式下隐性知识的转移[D];河南大学;2010年
10 纪香清;创新团队的知识转移与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32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3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