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视域的农民工和谐劳动合约关系
【图文】:
劳动进入一个新的合约发展阶段。需要反思的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并没给农民工带来劳动合约签订率的显著提高,履约质量更差强人意。见图1。图12009年与2011年各主要行业农民工合同签订率比较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1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2-04-27。由图1可见,2011年外出受雇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率仅为43·8%,只比2009年提高1个百分点,没签率仍高达56%以上,低签约率问题并没根本改观。在农民工使用最集中的五大行业中,制造业相对好些,签约率50·4%,高于其他四大行业,也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6个百分点。而建筑业签约率最低,只有26·4%,而恰恰是它又是使用农民工最多的行业,全国约4000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30%左右。这表明我国工业化大推进进程中农民工劳动合约关系有进展,但相当缓慢,且履约率低。这需要基于劳动合同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学界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1)现行产权制度实际上是向雇主提供了侵害农民工私人产权有利可图的“共同知识”,导致分散于全国各地的雇主在侵害农民工私人产权问题上达成合谋条款。而这些条款是遵循现行产权制度达成并得到国家强制保障及实施的。[2](2)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劳动合约不对称,这首先是信息不对称性,不对称的深层原因是合约主体的信息能力差异。[3](3)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明文规定的、应该由国家作为第三方强制实施的正式契约无法有效实施。[4]或是雇主与农民工之间的强制性产权地位不平等安排。[6](4)制度环境与合同签订率关系。制度压力越大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越高。[5](5)合约的差异比较。性别工资差异:以Brown分解方法对工资差异测度的研究表明,农民工存在严重的性别工资差异,其主因是性别歧视等因素。[7]地区差异:珠江三角洲与?
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目标出发,建构包括当事人农民工与用人单位、政府第三方的系统思想框架;分析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劳动合约关系的网络结构,讨论基础结构水平和社会关系等约束条件。二、农民工和谐劳动合约关系的构架与均衡解“农民工劳动合约”是对农民工与其使用单位的劳动合约的简称,突出农民工主体以区别一般劳动合约和其他劳动合约。有效的农民工劳动合约是一个建立在有关各方共同治理的和谐劳动关系系统。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和农民工劳动合约的法理结构思想,本文简设了农民工和谐劳动合约关系的思想框架,见图2。图2农民工劳动合约关系(一)农民工劳动合约关系的发展目标是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开宗明义,宗旨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既是公民劳动权利的尊重,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集成各方意见的结果。[10]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也是农民工劳动合约关系的价值目标。[11]而尊重劳动,维护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有效工具。农民工劳动合约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农民工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基本的劳动权益,促进自身的劳动形态转型升级。而农民工也在劳动合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本身。(二)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均衡解发展和谐的农民工劳动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图2展示的思想逻辑是:以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劳资关系)为内核,第三方在其中起供需协调、监督管理、营造环境的作用,而政府又是第三方的主导,通过法制建设、协调机制、基础规划等促进系统目标的实现。劳资双方的利益均衡是农民工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为从均衡意义上解释农86三农问题《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中国工商银行江门分行;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乡土技术创新与乡土企业成长战略研究”(编号:09E-27,主持人郑英隆)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劳动合约: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编号:07JDTDXM82003;主持人郑英隆)
【分类号】:D412.6;F249.26;F091.3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万向东;刘林平;张永宏;;工资福利、权益保障与外部环境——珠三角与长三角外来工的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6期
2 苏小方;;治理“拖欠案”问题的合约经济学解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6期
3 黎秀蓉;;劳动法律的变迁:从《劳动法》到《劳动合同法》——基于博弈论的分析视角[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梁雄军;林云;刘平青;丁守海;;工业化进程中的“民工荒”形成机理实证研究——以浙闽津1550位农民工“二次流动”为例[J];产经评论;2010年03期
5 魏下海;黄乾;;农民工就业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基于五城市调查的实证分析[J];产经评论;2011年02期
6 杨鹏;张广胜;;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改进的Brown分解方法[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 董保华;;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J];现代法学;2007年06期
8 刘林平;陈小娟;;制度合法性压力与劳动合同签订——对珠三角农民工劳动合同的定量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刘林平;雍昕;舒玢玢;;劳动权益的地区差异——基于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外来工的问卷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理论研究——兼谈《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条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吕明;;现代律师制度功能新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张昕;;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王菠;;晚清工商立法与华商权利救济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刘兵;凌晓明;;诉调对接的运行及其社会效果[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张杰飞;王韧;;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社会成本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7 吴凡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伦理生态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8 张勇;窦存芳;;农村外出人口就业现状的实地研究——对四川省名山县M镇调研数据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9 李兵;;我国农村家族养老保障与制度创新的可行性选择——以河南省潢川县何营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10 罗章;王涛;;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玉苗;;大学章程法律性质考察[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张璐;周晓唯;;监管“监管者”是保障食品安全重中之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条件下的最优激励契约模型研究[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肖永泼;;劳动合同法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意愿[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李炯标;;浅析后农业税时代乡村社会权威格局及其重构——合作主义的视角[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当代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6 陈会广;吴沅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与诉讼比较研究——基于金坛的案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金国;彭钊;;以权利制约权力——法治语境下的反腐败[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8 曾念长;;乡村旅游时代的“新农村建设”——以大金湖旅游区水际村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林青;;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探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武;党惠娟;;文化、信仰和理性:民族环境习惯法重生的三个基点[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秀渊;拉丁美洲民法典的历史与现实[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祁峰;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赵书松;动机视角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知识共享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乔时;顾客与服务提供者关系对顾客参与中的自我服务偏见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世昭;农村社区既有与新兴意见领袖的博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倩;农村低保对象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胡昕宇;农民视角下的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陈艳艳;河南省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正平;论我国物业税的功能定位及税制选择[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青;温州芙蓉古村建筑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吴玄;马基雅维利与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宪政[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曹麟蔚;劳动争议证明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朱燕佳;试论容隐制度之现代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淑艳;詹玉萍;;“民工荒”现象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性转移[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2 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J];劳动保障通讯;2004年11期
3 叶德珠;蔡峗;;高管人员信息披露造假的行为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08年01期
4 宋晶;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基于劳动力市场管制视角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0期
5 刘传江;徐建玲;;“民工潮”与“民工荒”——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视角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5期
6 李长健;辛晨;;基于“制度荒”和“权益荒”的“民工荒”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4期
7 冯彦君;;我国劳动合同立法应正确处理三大关系[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8 常凯;;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9 关怀;;《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J];法学杂志;2006年05期
10 徐国栋;;民法私法说还能维持多久——行为经济学对时下民法学的潜在影响[J];法学;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发挥组织优势 依法维护权益 努力做好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J];党史博采(理论);2008年04期
2 周腊梅;;用真情关爱农民工[J];兵团工运;2008年07期
3 ;用工单位负责住宿[J];农家致富;2008年19期
4 邬小平;;我想为农民工做心理咨询(上)[J];前沿;2008年10期
5 滇人;;回不了家的农民工[J];新西部;2009年Z1期
6 钟洪亮;赵俊;;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的优化策略[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孙瑞灼;;农民工养老保险小议[J];宁波通讯;2009年04期
8 枕石;;关注农民工就业困境[J];理论参考;2009年05期
9 砚铭;;农民工的福音[J];中国建设教育;2006年07期
10 志敏;文学;洪涛;;首位农民工工会委员诞生记[J];当代矿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锦富;刘燕峰;;从生存和发展角度关爱农民工文化——关于杭州湾大桥新区农民工文化的调查[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汪根时;余广约;;对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3 鄢奋;;和谐社会建设中农民工培训的现实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尹继红;尹竣禾;;关于对“农民工”试行权益保障服务的思考[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王启富;史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田锦云;;纳雍县当前农民工流动情况及对策建议[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蔡志龙;;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问题的思考[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陈微;孙凌寒;金卉;;农民工流动分化的趋势之一——折回式回流及特征[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2007浙江就业报告 农民工问题研究 农民工体质测试分析报告[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周孟霞;;关注流动人员中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贺瑛;农民工,请让我来帮助你[N];安阳日报;2009年
2 记者 徐欣;突出重点做好农民工工作[N];安徽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任春华 通讯员 崔峒;帮助农民工就业 保障农民工权益[N];阿克苏日报;2009年
4 张新安;汤阴县任固镇 为返乡农民工构筑“创业致富网”[N];安阳日报;2009年
5 通讯员 贾新刚;且末健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6 江淑鸿 王玉萍;农民工就业不用愁政府帮忙来分忧[N];长白山日报;2009年
7 记者 帅泽鹏 通讯员 莫纯清;长茅岭千余返乡农民工本土就业[N];常德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曾翔;甘溪滩镇搭建平台安置返乡农民工[N];常德日报;2009年
9 记者 游涛;市领导调研返乡农民工再就业[N];常德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洁 戴娟;在北京陪农民工找工作[N];重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婚姻策略[D];上海大学;2008年
2 杨英强;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熊彩云;农民工定居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4 张清泉;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中国农民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牟少岩;农民职业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6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詹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王小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劳动关系与工会改革[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杨风;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艳;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琳琳;身处乌市的皖籍农民工[D];安徽大学;2006年
3 付丽丽;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段艳丰;试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D];南昌大学;2007年
5 姚英;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郑立秀;我国农民工权益的行政保障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夏四平;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凌子山;农民工职业培训与政府责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朱英涛;农民工政府管理现状及其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国佳;农民工生存和发展权利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29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29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