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的情境依赖与转移路径研究
【图文】:
98习得的前提和基础,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深化与体验的结果。它们在个体的知识结构中相互影响彼此依存,共同构成个体的知识系统。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如下图1,从下图中,也可以看到,在一定时空背景下,隐性知识的生成具有两种途径,第一是人类在一定目标任务的驱动下从人类实践活动中所获取的,第二是人类在掌握了相关显性知识后通过再实践活动所习得的。但无论哪种途径,隐性知识的生成对实践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这也就解释了同样的老师所带的学生中存在成绩上的差异。图1: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循环互动图(三)隐性知识主要包含程序性、策略性与方法性知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了推动经济分析的规范化,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以下四种情况。①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记载事实的数据;②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记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理论;③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④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的信息。在这四类知识中,第三类知识具有隐性知识的特征,从其性质和内容上看,它属于“怎样做”的程序性知识,同是隐蕴了“怎样做更好”的策略性知识。从其生成和转移的效果看,在这类知识的生成与转移过程中,受个体与情境的影响较大,它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特点,也就是“知道的比说的更多更好”。所以,隐性知识应该将其定位于“可以这样做”的方法性知识、“只能这样做”的程序性知识和“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策略性知识,因而它更多地表现为个体的经验、技能和技巧。图2:隐性知识与情境的共生
98习得的前提和基础,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深化与体验的结果。它们在个体的知识结构中相互影响彼此依存,共同构成个体的知识系统。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如下图1,从下图中,也可以看到,在一定时空背景下,隐性知识的生成具有两种途径,第一是人类在一定目标任务的驱动下从人类实践活动中所获取的,第二是人类在掌握了相关显性知识后通过再实践活动所习得的。但无论哪种途径,隐性知识的生成对实践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这也就解释了同样的老师所带的学生中存在成绩上的差异。图1: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循环互动图(三)隐性知识主要包含程序性、策略性与方法性知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了推动经济分析的规范化,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以下四种情况。①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记载事实的数据;②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记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理论;③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④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的信息。在这四类知识中,第三类知识具有隐性知识的特征,从其性质和内容上看,它属于“怎样做”的程序性知识,同是隐蕴了“怎样做更好”的策略性知识。从其生成和转移的效果看,在这类知识的生成与转移过程中,受个体与情境的影响较大,它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特点,,也就是“知道的比说的更多更好”。所以,隐性知识应该将其定位于“可以这样做”的方法性知识、“只能这样做”的程序性知识和“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策略性知识,因而它更多地表现为个体的经验、技能和技巧。图2:隐性知识与情境的共生
【作者单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分类号】:F06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宽久;仇鹏;王磊;;基于实践论的隐性知识获取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9年03期
2 周治军;;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3 汪慧玲;韩珠珠;;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1期
4 李江;和金生;王会良;;基于情境管理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8期
5 颜芳;;基于隐性知识外化模型的技术信息平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年01期
6 周城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年02期
7 徐进;李作学;王前;;企业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制约因素与消解对策[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祥东;孔军;;知识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韩长友;;编辑隐性知识的挖掘[J];编辑学报;2011年04期
3 韩璐;金永生;;隐性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张承津;市场情报源沟通及流行状态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1期
5 胡镜清;路洁;刘喜明;路志正;;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内容与方法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10期
6 周续莲;;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7 徐翔鹏;;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以读者隐性知识挖掘为视角[J];重庆图情研究;2010年03期
8 陈林杰;;精密制造技术转化的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年08期
9 李宾;;论知识管理在软件企业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10 卜立平;姜鑫;韩小伟;沈季;;新时期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袁少f
本文编号:2536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3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