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去经济学化”现象反思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北京市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项目(mkszyzgh10-5)
【分类号】:F09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学明;;20世纪初西方三大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先后问世与相互角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胡乐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新取向[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实践存在论”美学何以可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朱麟飞;;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李瑞艳;闫义;;浅议佩里·安德森的结构主义情怀[J];沧桑;2008年03期
4 刘长军;赵新燕;;卢森堡的阶级意识思想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丁涵;;艺术的代价——阿多诺与大众视角的换位反思[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5期
6 胡乐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新取向[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7 鲁绍臣;;佩里·安德森对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扬弃及其启示[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7年00期
8 乔瑞金;;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特征[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7年00期
9 刘希良;;马克思主义战斗力的新视野[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1期
10 胡大平;;从资本主义批判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张力和理论特色[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乔瑞金;师文兵;;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的整体视界——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事实”与“理论”之争及其启示[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5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7 于永坤;传统辩证法的解构与批判的辩证法的重建[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小红;罗莎·卢森堡总体性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香丽;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评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吴鸣;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D];河南大学;2011年
4 张婷婷;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5 豆勇超;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及其缺陷豆勇超[D];南京大学;2011年
6 孙乃生;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刘璐璐;卢卡奇的历史概念与马克思历史观的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徐亚平;重思马克思的批判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娜;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实践维度[D];海南大学;2011年
10 何友鹏;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哲学解析[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志刚;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07期
2 顾海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1997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雷声;;《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02期
2 卫兴华;张建君;;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整体性和层次性[J];理论学刊;2008年01期
3 陈模;;试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整体性”[J];网络财富;2009年21期
4 窦莉梅;;亚当·斯密水乳交融的经济哲学思想——由“亚当·斯密问题”谈起[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侯全保;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年01期
6 曹雪芬,吴辰;试论经济哲学的研究原则与发展任务[J];兰州学刊;2001年02期
7 刘立门;周瑞峰;;论《经济学的哲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8 傅平,刘永振;系统思维悖论的哲学探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9 李吉庆;论陈云经济思想的特点[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曾中秋;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的系统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U,
本文编号:2538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3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