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硬核与科学范式——与刘刚同志商榷

发布时间:2019-11-02 13:33
【摘要】: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内容是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硬核是"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互相作用"这一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范式是由"生产方式演进—生产关系变革"这一核心命题所统领的"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演进—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改革"范式。我们应当在继承以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原理为基本硬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范式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构建融"制度"与"发展"为一体、集"马学"与"西学"之大成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范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颖;;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11期

2 邹薇;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思路[J];经济科学;1998年01期

3 程恩富;陆夏;徐惠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倡导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模式多样化[J];经济纵横;2006年12期

4 李朝林;张存刚;田彦平;;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J];经济纵横;2011年03期

5 程恩富;毛立言;;坚定不移地科学推进国有经济调整和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6 程恩富;王中保;;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辨析[J];领导之友;2009年06期

7 吴易风;;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02期

8 刘刚;;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硬核回归与范式重生——“技术—分工—交换—制度”框架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振华;陈柳钦;;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黄涛;韩鹏;;再论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基于人类社会生产变迁史的思考[J];西部论坛;2012年03期

3 刘刚;刘冠军;;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价值流转模型——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建构[J];产业经济评论;2011年02期

4 王邦贵;;吉林省农业的工业化道路:战略、模式、机制、路径[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6期

5 乔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迁中的资本主义制度演进——一个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新路径[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朱有志;肖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倡导集体统一经营——来自湖南省双峰县的启示[J];湖湘三农论坛;2008年00期

7 卫兴华;张福军;;2009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0年03期

8 陈柳钦;胡振华;;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设计及其演进[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9 黄涛;曹子勤;;从经济史的角度看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史兹国;王文龙;;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动力整合[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有志;肖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倡导集体统一经营——来自湖南省双峰县的启示[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肖卫;有限理性、契约与集体行动:中国农民合作的产生与效率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吕康银;区域开放动力机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虎涛;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胡振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回顾与创新[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王骥;论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耿蕊;中国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赵志亮;中国生产力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龚正华;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许彩霞;山东省青州市村级集体经济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路百胜;黑龙江省庆安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高贺;“中国模式”的内生性与可持续性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王颖晖;转型期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D];西北大学;2000年

5 殷亭国;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制度反思[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6 冉郑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杜小强;上海近郊经济困难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亚伟;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社会分工范畴[D];内蒙古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岗,张宇;《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2 孟捷;产品创新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兼答高峰教授[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3 杨文进;;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增长之道——兼论“节约悖论”的破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侯风云;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在经济分析史中的地位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程恩富;朱奎;;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脉络[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6 候恒,郭文轩,崔朝栋;农村共同富裕之路研究——河南省刘庄、南街、竹林共同富裕模式调研报告[J];经济经纬;1997年02期

7 阿林·杨格,贾根良;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02期

8 包先建;1997年以来国内关于生产方式理论研究述评——兼论生产方式的内容结构及其相互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5年08期

9 刘刚;李香兰;;工业化、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三者“互动演进”过程新探——兼议城市化的“杨格定理”[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10 赵政;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S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守昆;必须确立生产关系理论在中国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J];学术月刊;1997年10期

2 林祖媛;生产关系理论的重大突破[J];广西经贸;1998年10期

3 张善丰;从人类生产方式演进认识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0年02期

4 林祖媛;生产关系理论的重大突破[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刘晨光,李随成;生产方式演进的过程[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0年03期

6 祝大征;;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探索[J];读书;1982年07期

7 武天林;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与生产关系理论──重释马克思的交往形式理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陈旺;王仕军;;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演进[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05期

9 张仪芳;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变革生产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财经研究;1993年12期

10 覃采萍;左亚文;;论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思想[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启智;;论马克思的二维生产关系理论:所有制和依赖理论[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2 王守川;;论消费需求决定社会生产[A];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编[C];1984年

3 王秀娟;;新农村建设中的复合文化模式[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兰箐;打造中国纪录片新旗舰[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琼;马克思生产关系范畴的形成及其方法论意义[D];广州大学;2007年

2 王庭文;住宅产业大规模定制生产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栗文华;哈耶克规则理论述评[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梁建委;马克思分工理论初探[D];河南大学;2008年

5 张纪;职工持股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高艳霞;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8 邓玉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1年

9 张蕊;从市民社会到公共领域—重建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黄亚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加强我国社会管理的启示[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54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54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