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图文】:
根据IEA[2]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CO2排放量60.71亿t已超过美国(57. 69亿t)居世界第一位(见图1),占世界总量的21%,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 3(千克/美元),是世界平均值(0. 73千克/美元)的3倍多,是欧盟平均值(0.4千克/美元)的5.8倍。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虽然大会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是作为负责任的中国仍然承诺单位GDP减排40% -45%,与此同时
一个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对一国的碳排放量会产生怎样总的影响呢?假设一个小的经济开放体,生产两种产品,分为X和Y,图2横坐标X为污染产品,纵坐标上半部Y为清洁产品,纵坐标下半部Z为碳排放量,圆弧半径代表经济规模,圆弧表示在同一规模在不同的产品组合,A点表示初始的经济规模和结构,此时对应的碳排放量为Za。图2 贸易自由化对碳排放的影响Fig.2 Impa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随着贸易自由化,出口贸易使得经济规模增加同时伴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达到C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2 许广月;宋德勇;;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1期
3 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演化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洁琼;;广东省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及其脱钩效应的分解分析[J];当代港澳研究;2015年02期
2 喻春娇;田慧;;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3 徐胜;刘月;;金融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路径——基于我国东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年06期
4 梁大鹏;刘天森;李一军;;基于LMDI模型的金砖五国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及其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资源科学;2015年12期
5 唐葆君;周慧羚;曹红;魏一鸣;;APEC成员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管理学报;2015年12期
6 范一博;张建宇;赵立波;;低碳经济下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海螺水泥”的案例[J];智富时代;2015年12期
7 何长全;刘兰;段宗志;李国昌;王素凤;;生态文明环境下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分析[J];环境工程;2015年11期
8 赵聚辉;刘俭;;碳关税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发展研究;2015年11期
9 朱帮助;王克凡;王平;;我国碳排放增长分阶段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5年11期
10 肖洁;张新红;;空间效应下中国东部省份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世锦;张永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3 冯相昭;邹骥;;中国CO_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4 邓柏盛;宋德勇;;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04期
5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6 兰宜生;孔炯炯;;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蒋颖;;入世对我国林业的影响及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1期
8 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2001年全国普查工业数据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08期
9 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CO_2排放量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7期
10 胡聃,许开鹏,杨建新,刘天星;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献金;邓杰;;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2 陈立泰;张军委;万丽娟;;重庆市碳排放量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1998~2008[J];探索;2010年03期
3 谢守红;薛红芳;邵珠龙;;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年04期
4 于世海;陈光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与碳排放量的协整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5 舒娱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J];生态学报;2012年16期
6 余凡;孔群喜;卢云卿;;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影响碳排放的程度及其相互关系[J];皖西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7 张艳;;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碳排放效应研究[J];中国市场;2016年47期
8 刘树芬;马前涛;孙俊;;云南省碳排放的估算与评价[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01期
9 曾志勇;刘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动态影响的省际比较——基于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10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国华;侯进生;;碳排放变化效应分解及其对策——基于山东省数据:1995-2010[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晓;王铮;;中美碳排放量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余会康;郭建平;;福建省农业主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分析[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5年
4 张咪咪;陈天祥;;我国居民生活完全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韩科森;;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分析研究[A];新型城镇化与河北科学发展——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13年
6 ;新加坡着手减少碳排放[A];《电站信息》2012年第7期[C];2012年
7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马素贞;;绿色生态城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5生态城区的建设与优秀范例[C];2014年
9 李想;王仲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江苏省碳排放驱动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何志云;郑雄;;广西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火 编译;澳大利亚:废除碳排放税 发电碳排放量反弹[N];中国煤炭报;2015年
2 本报记者 薛明邋贾大雷;计算你的“碳排放量”了吗?[N];哈尔滨日报;2007年
3 记者 简非 实习记者 徐燕燕;碳排放量激增创历史新高[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编译 侯丽;中美相约压缩碳排放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记者 程连红;开车出行须按碳排放量付费[N];深圳商报;2014年
6 记者 房琳琳 张梦然;中国碳排放量被高估[N];科技日报;2015年
7 肖楠;IEA:全球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N];中国能源报;2016年
8 周衣 编译;中国碳排放量显著低于设想[N];中国煤炭报;2015年
9 记者 樊丽萍;上海碳排放量增速有所放缓[N];文汇报;2009年
10 小杭;中国将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星;中国碳排放测算分析与减排路径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牛鸿蕾;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5 戴新颖;我国煤炭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措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喻超;吉林省制造业碳排放变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路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年
7 于君涛;制造业低碳供应链的碳排放数量模型与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6年
8 姬世东;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蕾;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贝浩平;京津冀能源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7年
3 丁子格;河南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6年
4 王哲如;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及收敛性的实证分析[D];华侨大学;2012年
5 王明浩;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及预测[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6 邢强;西北五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的关系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年
7 孙玲;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8 孙逸瑛;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9 吕圆圆;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10 安丹;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55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5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