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再论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

发布时间:2019-11-06 13:47
【摘要】: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是"永恒范畴"还是"历史范畴",国内学术界已经展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明确区分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本身蕴含着生理学和经济学两种不同意义的抽象,是准确把握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的一种积极理论尝试,有利于澄清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的本意,有利于消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误解,有利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季正松;从体力劳动价值论到脑力劳动价值论[J];经济学家;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郑秀峰;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咏铃;爱情文学审美视野中的南朝乐府民歌[D];湘潭大学;2002年

2 谢九华;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3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D];湘潭大学;2004年

4 谢凤华;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5 侯宣杰;商人会馆与边疆社会经济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杨小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哲学的若干挑战和启迪[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玉莲;徐建龙;;多维视域下的“价值”概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2 郑伟;赵倩;;论《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概念体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6期

3 刘明伟;;略论商品价格的形成[J];中国商贸;2011年24期

4 郑伟;;辩证法是《资本论》的活的“灵魂”[J];中国市场;2011年35期

5 何干强;;也谈劳动生产率同价值创造的关系[J];教学与研究;2011年07期

6 梁雪;;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几个错误理解的批判[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7 胡莹;;论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相向运动[J];求实;2011年07期

8 王坤;;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9 温汉华;邱岚;;从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解读品牌传播[J];商业时代;2011年22期

10 赵苏丹;;劳动价值论概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明;;关于VE中的“价值”问题[A];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2 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世祯;;评广义价值论和联合劳动价值论[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光耀;;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之我见——兼评“生产要素价值论”[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5 张维达;吴宇晖;;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解决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的按劳分配问题[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6 黄志刚;;论商品价值[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7 户晓坤;;对当代消费文化的批判性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庄宗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9 张明龙;;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认识[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10 杨作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走出十大理论认识误区[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沛英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引入物化劳动力概念诠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雷晓明;劳动四重性学说[N];光明日报;2002年

3 赵晓谛;劳动价值论再认识[N];学习时报;2001年

4 晏智杰;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的一致性[N];经济参考报;2003年

5 何伟;要素分配原则[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6 晏智杰(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富的价值源泉在哪里?[N];中国改革报;2003年

7 初本德;发展地认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N];金融时报;2002年

8 高国顺;用发展着的劳动价值论指导新的实践[N];人民日报;2002年

9 贾振宇 杨杰;有感于《资本论》在西方的热销[N];中国国防报;2009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陆晓光;在“商品”与“细胞”之间[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2 庄三红;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莲香;价值源泉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韩全枝;马克思的资本概念[D];河南大学;2008年

3 周国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D];贵州大学;2008年

4 乌恩奇;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劳动范畴[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王小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若干热点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6 卢旺林;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7 牛鸣飞;《资本论》第一卷所使用的还原思维法[D];西北大学;2011年

8 唐玖萍;如何理解哲学“价值”范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玲;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关争议问题的认识与思考[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崔占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56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56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1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