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内涵、结构及功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均民;试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反贫困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吴忠民;中国现阶段机会平等问题分析[J];科技导报;2000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炯;农民角色的冲突及其调适[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2 邓建宏;易谨;;农民平等权的宪政思考[J];时代法学;2007年04期
3 韩克庆;中国现阶段平等理念的社会学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章建敏;;当代中国发展需要推进机会平等[J];江淮论坛;2006年06期
5 黄炯;农民角色的冲突及其调适[J];理论研究;2004年05期
6 周作翰;张英洪;;当代中国农民的平等权[J];探索;2006年01期
7 潘莉莉,潘荣华;乙肝歧视现象的问题与反思[J];医学与哲学;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颜玉怀;当代中国农民利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2 吕开宇;外出务工家庭子女教育决策机制及其政策内涵[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金言;中国人口的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郝团虎;行政管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城流动人口[D];西北大学;2004年
3 田慧;论中国宪法平等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辉;毛泽东晚年平等思想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胡美灵;建国以来我国农民权利嬗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2 郭连成;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1期
3 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4 陈华文,刘康兵;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谭深;城市“单位保障”的形成及特点[J];社会学研究;199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五)[J];科技与企业;2004年01期
2 张亮;;包容性增长下碳税制度设计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1年12期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二)[J];科技与企业;2003年10期
4 蔡锋;;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简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5期
5 朱瑞娜;;环境保护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探讨[J];北方环境;2011年05期
6 黄菁;陈霜华;;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模型与中国的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7 李文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生活方式[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张峰;;补偿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海派经济学;2010年01期
9 常东建;;试论生态社会、恢复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10 李景平;张记国;巢晶;;试论孙中山合作化思想及时代价值——基于“包容性增长”理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民强;张世英;;区域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调控系统研究[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单宝;;政府政策与循环经济发展[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沈秀丽;;信息资源建设与可持续发展[A];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欧阳志远;;再论“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5 刘学敏;;当代经济学定理的相对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6 葛京凤;郭爱清;;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方法探讨[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8 罗丽艳;;循环经济:人与自然重复博弈的合作解[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任庆;;可持续发展:工业经济到恢复型经济的转变[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10 赵立祥;陈丽娟;任海英;李鹏;;循环经济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捷理 美国俄亥俄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国际发展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新趋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陈锦华;中国与可持续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雷毅;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2000年
4 明庆忠;从可持续发展思想走向可持续性科学[N];光明日报;2007年
5 董德刚 韩民青 辛世俊;三人谈:新锐目光看可持续发展[N];北京日报;2000年
6 庄嘉(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2001年
7 娄伟;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01年
8 梁言顺;可持续发展的标准[N];学习时报;2000年
9 衡孝庆 作者单位 江苏工业学院法政系;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反思[N];中国人口报;2006年
10 梁言顺;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条件[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星;自然资源价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6年
3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吕玉广;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蒋耀;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黎永亮;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能源资源价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姜纯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赵新宇;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9 江涛;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任群罗;基于生态经济观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D];新疆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原露;论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消费时尚[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2 杨丙山;能值分析理论及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凤;论科技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4 官仲章;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俊莉;资源产业演进的自组织理论解释[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李怀宇;海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及可持续发展评价[D];天津大学;2007年
7 蔡侃;生态经济理论与中国产业政策导向[D];东华大学;2010年
8 邹丹;可持续发展理论新进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脱文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创新[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刘自娟;四川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77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77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