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以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反思技术自反性批判

发布时间:2020-02-17 02:58
【摘要】: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成为当代学界的核心话题之一,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对现代性批判可谓异军突起。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对现代性有过深刻、广泛地批判,其中通过对资本的批判来表达对现代性的批判最为强烈。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是对技术的后果进行分析,将现代性的突围定格在对技术的批判之上。但是,全球化仍是以资本为原则的世界,改造现代性必须以对资本的改造为根本,这样才能解决现代性的一切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卫东;;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责任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伍柳氏;;民主化模式与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李建华,刘明建,夏方明;风险社会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文明[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阳金萍;浅析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育主权及其维护[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韩德明;;反思性法制现代化初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武术杰,王宏军;全球化的两个维度:风险社会与开放社会[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8 谢昕;成书玲;;行政民主理论视角下的政务透明和公众参与关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9 吕忠梅,鄢斌;代际公平理论法律化之可能性研究[J];法学评论;2003年05期

10 潘亚玲,张春;当代国际关系的传统与变革[J];国际论坛;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庄友刚;;从风险社会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与历史界限[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沈湘平;;略论风险与和谐[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郭小平;;论食品风险报道的价值悖谬[A];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海平;后现代背景下行政法的范式转型——迈向反思型行政法[D];吉林大学;2004年

4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5 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6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9 梁敏;协举方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肖爱民;综合的时代[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刚;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冲突与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志刚;马克思“全球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姚雪萍;英国布莱尔政府福利制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宋书强;论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的现代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昌晓莉;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贾云燕;经济全球化对瑞典模式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艳;危机事件中的公共议论[D];吉林大学;2005年

8 张晋;罗默社会公正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05年

9 唐凯;试论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D];山西大学;2005年

10 吴晓辉;全球化视野下人的发展问题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朝科;;论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J];海派经济学;2010年01期

2 张茜秋;王务均;;从《资本论》看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与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4 金文涛;;简论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J];华章;2011年21期

5 何玉长;;对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既要坚持又要发展[J];海派经济学;2009年05期

6 王立端;;准确理解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以马克思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方法为视角[J];三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江胜珍;李建华;;经济公平与道德公平:马克思公平思想的两个维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黄乐;;马克思与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分析[J];财政监督;2011年17期

9 周德海;;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看剥削概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中元;;“高危时代”根源探析——资本逻辑的统治[J];经济问题;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赵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种新阐释——理想和现实的结合[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德海;;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5 黄文忠;;关于马克思“8倍于本人劳动”的论述——怎样界定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中的起始点资本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6 王岩;;马克思《资本论》中科学发展观探讨[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邵腾;;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回归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的整合研究(提要)[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8 蔡秀玲;;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与改革开放后中国“中间阶层”研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邹东涛;;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之我见[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夏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消费异化的运演逻辑——与鲍德里亚的一种对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学习导读[N];经济日报;2011年

2 本报高级编辑 黄晴;永远的马克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卫兴华 张建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几个概念辨析[N];光明日报;2009年

4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卢周来;马克思的“幽灵”[N];中国经营报;2008年

5 王星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重回马克思:劳动政治与技能形成的体制分析(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宫希魁;重温马克思的“流动人口”说[N];经济参考报;2009年

7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孙亮;金融危机“捧热”《资本论》“火”了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步德迎;萨缪尔森与马克思的经济学[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9 解保军;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探微[N];光明日报;2006年

10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惠斌;对马克思关于“私有制”、“公有制”问题的再解读[N];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徐祥军;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赵辉;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动态[D];南开大学;2009年

6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朱富强;博弈、协调和社会发展[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9 李晓冬;所有权内生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鞠惠冰;消费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格日勒图;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邓军;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杜长征;马克思恩格斯第三配置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柴秀波;马克思的“劳动”与“实践”概念辨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高惠芳;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关系问题[D];兰州大学;2008年

6 于雅;经济人和经济发展—批判与反思[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谢冬华;论马克思的经济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伟;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启示[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9 唐丽芳;马克思财富观的哲学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孟佳;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的中国网络新闻问题探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80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80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3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